什么是工匠精神?禅城大工匠这样说

 
日期:2018-07-06 09:39   点击数:2260   来源:南方日报   共有条评论
分享到
 
  6月22日,佛山市委、市政府举行第二届“佛山·大城工匠”命名大会,命名30位“佛山·大城工匠”,其中禅城区包括陈红军、潘柏林、梁泽江、钟保民、李程、何国良等6人获命名。

  这些大城工匠,凭借何等成就获此殊荣?对他们来说,工匠精神又意味着什么?日前,记者对禅城两名大城工匠进行了采访,了解他们在平凡工作中取得不平凡成就背后的故事。

  东鹏控股研究院总经理钟保民:

  31年钻研陶瓷技术获51件专利

  工匠精神就要精于此道

  作为东鹏控股研究院总经理,在钟保民31年的职业生涯中,有着非常多的技术创新。自1987年大学毕业后来到佛山进入陶瓷行业,他从技术员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凭借着对瓷砖技术的不断钻研和对创新的不懈坚持,取得一系列瞩目成就。

  在佛山刚召开的第二届“佛山·大城工匠”命名大会上,他获得了“大城工匠”的称号。

  抓住市场痛点攻克抛光面防滑难题

  据统计,我国每年由于意外滑倒造成骨折、扭伤等住院数据的比例占全部的35%。如何赋予表面光滑的瓷砖产品以防滑功能,成为建陶行业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

  为了攻克这个技术难关,钟保民带领团队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我们要的不仅是防滑,而是实现光泽度、防污、防滑三者的完美结合。”要实现这种结合,需要从原料、工艺、生产控制等各个环节进行反复试验,“有时候温度相差几度都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

  经过不懈努力,最终钟保民带领的团队成功研发出了具有防滑功能的环境友好型全玻化抛光砖,兼具防污、防滑、耐磨等特点,实现了陶瓷产品的全新突破,该产品拥有26项自主知识产权,并获得了8项专利授权。

  去年,这款新产品成功获得佛山市长杯工业设计大赛优秀奖。“实际效果比我们想的要好,除了原石产品外,我们也尝试把这种技术应用于仿古、抛釉等品类上,提升产品附加值。”

  类似的创新在钟保民的职业生涯中还有很多,其中,对于洞石的研发具有里程碑意义。“2005年我们到意大利参加石材展,发现天然洞石颇受市场欢迎,于是萌生出通过模仿天然洞石成孔原理来创造一种陶瓷洞石的想法。”钟保民介绍,在此之前没有陶瓷企业这样做过,因为要把非标的天然洞石做成标准化的产品,需要对天然洞石的原理有深入了解和掌握。

  有了想法就行动,钟保民带着10人团队开始了技术攻关。经过一年多的反复试验,于2006年在行业内率先研发出洞石这一全新瓷砖产品,凭借超仿真、高强度等特点,在国际高端仿真陶瓷砖市场上为中国陶瓷赢得一席之地,同时也为企业带来良好效益,好的时候年销售洞石可达100万平方米。

  工匠精神要内化为企业文化才能发挥更大价值

  自1987年7月从华南理工大学毕业以来,钟保民在陶瓷行业已经工作了31个年头,从陶瓷厂技术员、技术科长、厂长到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广东省企业技术中心和广东省工程技术开发中心负责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一路走来,钟保民将陶瓷技术的提升视为毕生热爱和钻研的追求。

  钟保民专注建陶的产品开发与技术研发工作,并围绕行业技术创新链中的重要节点,在生产制造、工艺技术和产品质量的管理工作投入心力,通过实施重大研发项目,取得了一系列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技术成果:承担的多个项目通过了省市科技成果鉴定,获得发明专利授权24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7件,平均每年获得1.6件专利。

  近五年,荣获包括中国专利优秀奖2项、广东省专利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2项、国家级建材行业技术革新奖1项在内的国家及省市区科学技术奖励十余项;他还参编国家、行业标准3项,包括国家标准1项。

  凭借锲而不舍地研发付出与卓越成就,钟保民与东鹏研究院团队一起先后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佛山市工人先锋号”“大城工匠”等团队与个人荣誉。

  对于自己取得的荣誉,他认为既是鼓励也是鞭策,让他对于工匠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工匠精神就是要爱一行,干好一行,以客户为中心,以此为生,精于此道。”钟保民认为,工匠精神还需要内化到企业文化中,培养更多工匠,才能实现其更大价值。

  因此,除了不断磨炼自己的专业技能外,钟保民也更多扮演着传帮带的角色,带领着一群年轻人攻克一个个难题,把自己积累的经验和心得传授给更多人,让工匠精神得到薪火相传。

  广东石湾酒厂集团有限公司生产技术总监何国良:

  传承创新石湾酒,让“醇香”传播更远

  “我理解的工匠精神,最重要的是坚持不懈。”广东石湾酒厂集团有限公司生产技术总监何国良表示,大工匠荣誉给他带来压力,也是他不断前进的动力,接下来他还会继续做好石湾酒工艺的传承和技术创新,让石湾酒的“醇香”传播更远。

  对品质的极致追求千次实验为石湾酒“去涩存香”

  有着近两百年历史的石湾酒,无疑是岭南酒文化的招牌。

  而从旧产品的改良、新产品的研发到最终成品的质量把控,从粮食的发酵到最后成酒,何国良每个环节都参与其中,他可以说是石湾酒厂的“酿酒人”。

  2001年,广东石湾酒厂建立了广东第一个酒类博士后工作站,何国良进入广东石湾酒厂工作后,成为其中的一员,主要负责豉香型白酒主体风味的研究和酿酒小曲的扩大培养。

  石湾酒酿造的工艺是百年传承。以石湾酒厂著名酒品牌“玉冰烧”为例,其工艺在十九世纪就已成熟。当时,陈太吉酒厂把蒸出的米酒导入佛山产的大瓮中,然后浸入肥猪肉,经过大缸陈藏,精心勾兑,酒体玉洁冰清,滋味特别醇和,成就一杯醇香甘冽的“玉冰烧”。

  然而古老的工艺产出的白酒,对于不少消费者来说太过“重口味”。如何把石湾酒调教得醇和之余不失清雅,则成为何国良的任务。

  例如,为了去除传统白酒中的苦涩味道,让白酒香味更加突出,何国良及其团队进行了不下上千次试验,就是为了找到能够去除白酒苦味的稳定配方。

  “白酒主要的成分是水和乙醇,占了98%,剩下的2%是酸、酸、酯、醇、醛、微生物等,就是这2%的占比,决定了产品的口味。”何国良说。

  经何国良参与改良的石湾玉冰烧,找到传统品牌酒稳定、标准化的生产方式,从2003年推出市场以来,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对枯燥工作的坚持不懈耗时两年去除白酒低温沉淀

  粮食发酵的香味,弥漫在石湾酒厂整个厂区当中。而其中有一栋小楼,里面一个局促的工作间里,摆满了化学实验所需要的各类仪器。

  何国良职业生涯中,超过10年时间都在这里度过。

  白酒酿造工艺经过前人百年摸索,已经比较成熟。然而,这也意味着对完善工艺的改进并不容易。

  多年前,何国良与其团队发现石湾酒厂豉香型白酒在低温状态下会产生絮状沉淀的问题。“一缕缕的沉淀很难看,看了都不想喝这瓶酒。”

  因此,何国良带领研发团队开始寻找解决这种沉淀的办法。“解决产品的沉淀问题不难,难在要找到最好的方案,效果要好,成本还要低。”何国良说。

  通过分析沉淀成分,团队确定絮状物的主要成分是高级脂肪酸、乙酯等等,并确定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这些物质的溶解度。确定问题之后,何国良开始寻找不同的吸附物质。“我们当时准备了很多不同的澄清剂方案,像活性炭、树脂、明胶等等。”

  看似简单的实验,却是繁琐而耗费时间。何国良前后花了两年时间,尝试了多种澄清剂在不同配比下对白酒沉淀的清除作用,最终找到“活性炭 树脂”的黄金比例,用比较低的成本解决了沉淀问题。

  坚持不懈,是何国良取得如今成绩的秘诀。“在博士站工作的时候,我一个实验、一个流程往往要做三次以上,改善一个工艺,往往要经历一两年的时间,还未必能够出成果。”

  何国良认为,工匠精神意味着沉下心来,定好目标,形成自己做事情的一套规范,并学会享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