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国际领先,精铟海工每两周诞生一个专利 在福建南日岛附近海域,一座巨大的海上风电安装平台正进行海上风机的安装作业,海上风电场建设完成后,将把海风转化为电力,源源不断地向周边地区输送。而这座平台的所有者和运营方,正是来自佛山南海的广东精铟海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作为一家专注于海洋工程的科技型企业,精铟海工积极响应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瞄准国际领先的海洋工程装备,经过11年的不懈努力,成为了目前国内少有的既掌握海工专用设备核心技术和设备制造能力,同时又拥有国际化海上工程服务能力的一体化公司。2017年底,精铟海工“自升式海洋平台升降锁紧系统”系列产品荣登国家工业及信息化部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名单。 捧回广东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锁紧试验机、升降试验机……走进精铟海工位于里水的新研发基地,只见研发人员正对各种设备进行调试。作为国内第一家自主研发出海洋工程“三件套”——升降、锁紧、滑移三大设备的企业,目前,精铟海工在升降、锁紧、滑移三件套的国内市场占有率都达到了第一。 在2017年,企业凭借独立完成的海洋石油自升式钻井平台升降系统(“升降系统”),为佛山捧回久违10年的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该系统是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及开采的关键设备,目前已经安装在各类海洋石油自升式钻井平台上。 尽管精铟海工在海上石油行业已取得瞩目成绩,但受最近几年油气开发项目投资成本压缩影响,海工装备市场呈现下行趋势。海上风电领域成为精铟海工最近几年发力的重点。“中国海上风力资源丰富,海上风电属环保无污染产业,正成为新一代能源的重要选择。”精铟海工技术创新研究院副院长陈峰说。 但海上发电并不容易。以一个4MW规格的海上风力发电机组为例,它的叶片长度一般都超过100米,一般由3个叶片组成,叶片体积大,海上风浪大,湿度、盐度高,作业环境非常恶劣,要完成如此大的风叶装配难度可想而知。基于在海上石油钻井平台积累的技术与经验,精铟海工研发并投产了海上风电安装平台——精铟01(KOE-01)。陈峰介绍,精铟01是为海上风电安装与运维、离岸工程支持而设计建造的一座平台。平台适用于45米水深以内的海域作业,配备800T绕桩吊机,能满足中国沿海各风电场的安装与服务的技术要求。精铟01自2017年10月开始在江苏的盐城大丰、南通海安蒋家沙、三峡响水等海上风场进行安装作业。2018年6月移船至福建南日岛风场,进行福建海上风场的安装作业。 研发“跑”在市场前面 事实上,不管是石油钻井平台,还是海上风电安装平台,精铟海工的研发都走在市场前面。精铟海工总经理吴平平直言:“我们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竞争者,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快自主研发的步伐,比别人快一步是保持领先的最好途径。” 在布局浅海领域的海洋设备的同时,现在,精铟海工瞄准深海领域,正在做洋流发电机和浮式发电设备的技术储备。 “洋流发电机起码要到七八年以后才能用得上,但这是未来的技术方向,我们必须要做这种前瞻性的研究。”陈峰说,比如海上风电安装平台,其实是在2014年就开始做技术储备的。他们先是做了平台的升降系统,到滑移系统,再做绕桩吊机,把平台上的核心装备、关键装备逐步突破以后,才开始提供平台的整体服务。陈峰表示,尽管有些研发暂时没有回报,但如果不这样做,企业就不可能在行业占有一席之地。 除了做技术储备外,精铟海工也不断对已有的设备进行改进,推动设备从傻大笨粗往智能化、精细化的方向迈进。比如他们的升降锁紧系统,通过不断研发设计,设备已经具备自适应、自检测功能。“系统的齿轮箱有温度控制系统,通过温度控制就能知道齿轮是否运作正常,对齿轮油耗量的检测分析,也能知道齿轮的磨损情况。”陈峰解释。 平均每两周一个专利 成立11年来,精铟海工已拥有自主发明专利近百项,平均每两周就产生一个专利,并获第十九届中国专利奖优秀奖。陈峰直言,这些成绩的取得在于公司重视研发并且舍得投入。 自成立以来,精铟海工就将创新作为公司发展的原动力,将获得自主核心技术作为公司最高追求。目前,公司已经建立并完善科研准备金制度,实行专账管理,公司每年在研发领域投入经费不低于销售额的7%,近年来更是逐年增加。 为何能两周就产生一个专利?“我们整个公司的工作就是做研发,专利相当于我们的工作成果。”陈峰表示,公司员工人数不到100人,其中一半以上是研发人员。在海洋设备领域,国外比中国强大很多,他们只能不断沉下心来,攻克一个个技术难点。而每攻克一个技术难点,就会产生众多的专利。 “我们不仅为科研团队提供资金、场地、科研实验试验仪器等物质保障,还为科研创新团队提供科研项目申报、创新创业等其他服务,促使科研团队全身心地投入科研创新工作。”陈峰说。 而为了提高研发效率,精铟海工只专注于产品的研发创新和测验调试工作,将零部件生产加工全部外包给佛山周边地区各路隐形冠军,实现强强合作、协同制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