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经济体系:广东正立起协同发力的四梁八柱深圳福田CBD,仅6.07平方公里的面积,雄踞着69座每年贡献税收过亿元的“亿元楼”。 从福田向南,一个面向深港合作的新平台——落马洲河套地区正在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梦工厂”。的确,大步走向现代化的中国,正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梦工厂”。 在人类文明的马拉松中,“现代化”一词在18世纪中叶出现,至今已经有近300年历史。蒸汽机吐着白气推开现代化大门,开始了人类文明的深刻变革。在现代化进程的大舞台上,老牌和新兴大国次第亮相,演绎了各具特色的发展篇章。 时间来到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离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仅剩17年。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 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事关我们能否引领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潮流、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事关我们能否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对广东寄予了“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走在全国前列”的殷殷嘱托。 新时代,广东再次为全国探路,率先破题。 中流击水,奋楫者进。作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的广东,经济体系的构成要素比较健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基础良好。围绕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协同发力,广东正发挥优势,跨越关口,立起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四梁八柱”。 全球运营▶▷ 世界工厂真正成为“全世界的工厂” 实体经济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基,根基牢固,枝叶才能繁茂。 “要更加重视发展实体经济,深入实施‘互联网 ’行动计划,加快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防止经济脱实向虚。”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实体经济”一词频频被提及。 在广东谈实体经济,有着特别的意义。1978年,太平手袋厂的手袋拉链轻轻拉开,不经意间拉开了“广东制造”的大幕,掀起了此后40年波峰竞逐的制造大潮。由外资注入带动的OEM(贴牌生产)生产模式,使广东搭上了以加工贸易参与国际分工的“快车”。 “工业化很重要,我们这么一个大国要强大,要靠实体经济,不能泡沫化。自力更生任何时候都不能少,我们自己的饭碗主要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 从OEM到ODM(委托设计生产)、OBM(自由品牌营销),广东不断通过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走上了“全球配置、服务全球”的道路,涌现一批同时拥有全球要素配置能力和服务全球市场能力的企业,真正成为“全世界的工厂”。 位于广州番禺化龙的广汽乘用车生产线,每隔不到1分钟,就有一辆崭新的传祺汽车下线。如此的高效,依靠的便是高度智能化的生产线。运送物料的AGV无人车(自动导引运输车),顺着各自的轨迹,在整个工厂间来回穿梭,自动完成零部件和车身组件的取件、搬运、上料。近200台机器人,根据不同的车型,没有停歇地挥摆手臂,各司其职,场面非常壮观。 类似广汽乘用车这样的智能化工厂,在广东传统制造业中并非个例。在顺德,正在热火朝天建设的美的库卡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将于今年年底投产,届时首批“顺德造”6轴机器人将下线。 美的收购库卡,让美的的“全球运营”进入一个崭新高度,也让美的从此不再是人们传统印象中的那个家电企业,真正开始走上全球化科技集团的路径,响亮地回应了“谁说大象不能跳舞”。 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进程中,不变则罔,不进则退。近300年的世界现代化史,实际就是一部实体经济的更新史。正是依靠工业革命,转向工业立国,才使英国这个孤悬一隅的小岛,孕育了超凡的能量,成为跨越两个世纪世界发展的领头羊。正是重视科技发明、信奉“专利制度就是将利益的燃料添加到天才之火上”,才使美国这个原本照搬欧洲技术的学生,成为一个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国家,抓住机遇跃居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并以不断创新的方式增强综合国力、巩固超级大国的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近40年的高速增长,制造业功不可没。虽然成就斐然,却面临大而不强的局面,低端产业仍占较大比重,新兴产业还不能完全挑起大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构筑广东产业体系新支柱。 思想引领前行,战略布局未来。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广东不再是世界的跟随者,而要成为新的产业革命的参与者、引领者,成为世界前沿产业的弄潮儿。 广东首先瞄准了数字经济的风口。“过去一年,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发展最快、创新最活跃、辐射最广的经济活动。全球主要的科技与互联网公司都站在这个风口上,获得了高速的发展。仅仅在这一年时间里,我们看到全球市值最大的十家公司里面,有七家是科技公司,这七家里面又有五家是互联网公司。”马化腾在2017年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表示。 3月29日,中国超高清视频(4K)产业发展大会在广州圆满落下帷幕。4月2日,2018中国(广东)数字经济融合创新大会如期而至。富士康科技集团总裁郭台铭、美的集团公司董事长方洪波、阿里云总裁胡晓明、腾讯云总裁邱跃鹏、华为公司5G产品线副总裁杜叶青……热门话题和重磅嘉宾吸引了2000余名听众共享这场思想盛宴。 同样是超千人的大会,同样聚焦数字经济这一主题,同样是重磅与会嘉宾。短短五天之内,密集举办高水平、高规格的千人大会,广东按下数字经济发展的“快进键”。 早在去年年底,广东省政府就发布了推动4K产业发展的三年计划,成为中国内地首个推动4K超高清产业专项扶持政策。今年5月18日,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明确提出“力争在全国率先建成网络强省”,“2020年,全省5G基站达0.73万座,4G移动通信基站累计达35.9万座,站址累计达14.7万个,NB-IoT基站累计达9.1万座”,助力数字经济驶上快车道。 瞄准世界前沿产业的另一颗棋子,落在了海上风电产业。据全球风能理事会统计,2016年全球海上风电新增装机2219兆瓦,主要由七个国家和地区贡献。除英国和德国外,中国大陆是第三大新增市场,成为海上风电世界竞技场的“黑马”。 在“打赢蓝天保卫战”的伟大号召下,广东海上风电产业加速的步伐更加紧凑,一个个海上风电项目快速上马。炎炎烈日下,在珠海桂山岛海域,一个高近90米、重达500余吨的“巨无霸”在海平面上被徐徐吊起。明阳风电桂山海上风电项目经理罗刚介绍这些被吊起的“巨无霸”,是明阳智能自主研发的MySE3.0-112的风机。罗刚说,只要海上天气合适,这样一个海上“巨无霸”吊装完成,只需3到4个小时,“一天就可以完成两台风机的吊装工作”。 4月23日,广东省发展改革委正式发布《广东省海上风电发展规划(2017—2030年)(修编)》,到2020年底,广东省将开工建设海上风电1200万千瓦以上,其中建成投产200万千瓦以上,总投资360亿元以上;到2030年底前建成海上风电约3000万千瓦,总投资约5400亿元以上。拥有4114公里海岸线的广东,以海上风电为杠杆,撬动千亿级的海洋经济和清洁能源跨界产业。 新产业茁壮成长,广东的“传统支柱”汽车制造业也在紧抓世界前沿的风口,实现“老树发新枝”。5月31日,广东省交通运输行业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现场会上,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云浮市氢燃料电池公交车等项目面向全省交通系统卖力“路演”。目前,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在广东实现了车辆规模“量的增长”、应用水平“质的提升”、重点领域“点的突破”和交通行业“面的发展”,会上,广东省更吹响了全面推广新能源汽车的号角:至2020年,珠三角城市全部实现公交电动化! 站在全球竞争的大舞台,广东正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淘汰高污染、高排放的产业和企业,为新兴产业发展腾出空间,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新的产业革命。 创新嬗变▶▷ 广东“硅谷”与加州硅谷握手 很多论者喜欢将中国的广东与美国的加州类比,因为两者在各自国家中的经济地位与资源禀赋十分相似。对标太平洋彼岸的加州——广东也正集聚澎湃的创新动力,筑起一条连接广州、深圳、东莞,长度约180多公里,总面积超过1.1万平方公里的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目标是到2050年建成国际一流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为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提供强劲支撑,打造中国版“硅谷”,与加州硅谷握手。 沿着这个走廊,走进深圳超多维光电子有限公司展厅,首先看到的是一面密密麻麻的“专利墙”。这家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的创新企业,以“不卖产品,只卖专利”闻名。“如果你到超多维看一看,会发现它不是传统的生产企业,你看到的都是实验室。因为超多维的最终产品是技术、专利。”截至目前,超多维已在全球范围内申请专利1000余项,82%以上为发明专利,其中3D显示技术专利数量全球领先。 “这些年,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深圳的科技创新,始终牵动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心,他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提及。 在世界局势风起云涌的当下,习近平总书记反复讲“科技创新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支撑”,意味深长。 “东莞塞车,全球缺货”曾经一度成为“广东传奇”,但彼时这种处于“微笑曲线”底端的产品,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不断受到“两头挤压”。 十年前,遭遇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广东,最早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也最先高喊“创新驱动发展”。 2008年以后,广东出台了一系列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型和外源式发展模式均在不同程度上发生改观,产业结构的优化趋势已经显现,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均在稳步向前推进,产业结构正向高级化迈进。 进入新时代,广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基础也有能力。 广东有现实的基础。数据显示,2017年,广东省研发经费投入持续增长,研发投入强度由2014年的2.4%、2015年的2.5%、2016年的2.58%提高到2017年的2.65%,跨过创新型地区的关键门槛,全省研发经费支出超过2300亿元,位居全国首位。 广东的研发投入强度连续两年超过2.5%这一国际公认的关键拐点,这意味着广东进入创新经济体行列,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支撑。 广东有先发的优势。作为改革开放得风气之先的地方,广东GDP连续29年居全国首位,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当前广东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以深化科技创新改革为抓手的破题发展正当其时。 厚积薄发,成果“井喷”。广东省政府通报的2017年广东省知识产权保护状况显示,截至2017年底,广东有效发明专利208502件,同比增长23.8%,连续八年居全国首位,平均每万人口拥有发明专利约19件。从2010年到2017年,广东发明、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占比由57%提高到74%,这充分体现出专利含金量在大幅提高,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在位于广州的迈普再生医学科技有限公司,一台台新型高大的生物3D打印设备为人类细胞赋予“新生”。“目前全球只要涉及生物3D打印技术的公司,都绕不开我们的核心专利。”迈普医学相关负责人介绍。迈普科技的实力成为新时代广东科技实力的注脚。 以创新和专利作为主要特征的独角兽企业,也在广东蓬勃发展。3月23日,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的160多家独角兽名单中有19家广东企业上榜,估值接近600亿美元。以奥比中光、小鹏汽车等为代表的科创企业,都有自己的“独门绝技”,专利水平在世界同类企业中竞争力极强。 在独角兽企业的代表——深圳优必选公司,今年1月的CES(美国电子消费展)上首次亮相的双足机器人“Walker”正在积极调试。优必选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周剑对记者说:“双足机器人打破了轮式机器人只能在平地移动的限制,可以上下楼梯,多项技术达到了世界顶尖水平,迈出了人形机器人走进家庭的重要一步。” 目前,全球生产人形机器人的企业只有三四家,尤其是操控人形机器人关节的伺服舵机技术突破更是少之又少。“优必选不仅实现了核心技术——伺服舵机技术自主研发,还做到了商业化落地,大规模量产。”周剑说,优必选打破了国外企业的垄断,把价格降到了原先的几十分之一,而这也成为了它快速实现商业化的基础。 …… 成绩喜人的同时,广东也在进行深刻的思考:广东的科创与产业联系紧密,应用型创新颇多,但基础研究、源头创新仍待加强。金钱买不来核心技术,市场换不来核心技术,基础研究要靠自力更生。 补齐基础研究的短板,首先需要科技基础设施的支持。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上,东莞散裂中子源在去年便已打靶成功获得中子束流。在快循环同步加速器所在的地下环形空间内,所用的各类装置被涂装成红、蓝、黄等颜色,查看每一处设备标牌,都是国内制造商制造。深圳市政府已于今年3月向科技部、省政府及中科院发文申请E级计算机落户深圳,据悉,2020年这个超算“巨无霸”到位后,深圳云计算中心的计算能力将提升1000倍,为广东数字经济的大发展再添动力。 就在不久之前,广东再次在科技创新上“一掷千金”,出资71亿元设立广东省创新创业基金,重点投向新兴产业前沿科技创新、集成电路创新、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等领域。 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再到构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从应对危机、主动作为到搭建平台,广东正努力解答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方程。 金融造血▶▷ 支持实体经济更“大”更“强” 南海之滨,碧波荡漾。站在这里,放眼前海,整洁的道路两旁树木青翠,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全国首家民营互联网银行——微众银行就坐落其间。 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一直是我国金融创新的先行者。1985年,我国第一张信用卡在毗邻港澳的珠海发行;1987年,全国第一台自动柜员机在珠海中行首次亮相;1991年,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 近年来,广东金融改革创新又接连创下了多个“第一”:全国第一条民间金融街、第一个省级金融风险监控平台、第一家民营银行暨互联网银行、第一部资金互助社管理办法、第一个民间金融价格指数、第一个跨境金融指数…… 广东金融业在改革大潮中勇立潮头,但在破浪前行中也体会到行稳方能致远。尤其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和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促使广东金融人认识到,金融体系规模扩张式的传统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需要改变一些不合时宜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重新调校前进的步伐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同时,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上,广东金融发展也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一方面,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尚不到位,制造业、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较为突出。另一方面,金融业仍然大而不强,呈现境内上市的金融机构数量少,省属金融机构资产总额较小,地方金融工作缺乏抓手,农合机构更是“散、小、弱”等局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金融的重要作用,明确了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的根本宗旨。党的十九大更是将现代金融作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现代金融归入产业体系,实际上强调金融是整个国民经济的一部分,与实体经济紧密联系、互相支撑,而不是孤立的、分割的。”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认为。 沿着领航者指引的道路扬帆前行。作为中国传统制造业的“重镇”,广东不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正借力金融“活水”着力打造制造业创新中心。 4月26日上午,广东文灿压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文灿股份”)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这家来自佛山市南海区的制造企业,是全国首个携“三类股东”成功过会的公司。从挂牌新三板到登陆主板市场,文灿股份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这一快速的上市进程背后,是广东金融对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撑。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对于2017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察激励的通报》。其中,包括广东省在内的6个省(市)在营造诚实守信金融生态环境、维护良好金融秩序方面成效较好,获得国务院肯定。 广东金融通过强身健体,正稳步探索出与自身市场化经济特色相匹配的金融体系,呈现“创新有效、发展有序、服务有力、风险可控”的良好态势。 ——通过引导金融机构“强实抑虚”,广东近年来银行同业往来、投资降幅达30%,通道类业务持续收缩,为表内贷款扩张创造了条件,2017年末全省本外币贷款余额比2016年末增加1.51万亿元。小微企业贷款从2015年起连续三年实现增速、户数、申贷获得率“三个不低于”。 ——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打通融资血脉的动力也更足。2017年,全年新增上市公司接近100家,创历史最好水平,A股上市公司总数达568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878家,区域股权交易中心注册挂牌企业2.97万家,拓宽了实体经济的融资渠道。银税互动,专利权、知识产权、商标权、软件著作权等系列质押产品,农村“两权”抵押试点……一大批金融创新产品,都记录着广东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新探索。 ——2017年以来,为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力度,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的实施意见》,多措并举引导金融资金流入实体经济领域,与14家中央金融机构签约授信额度超过6万亿元、“险资入粤”引入资金8008亿元、成立国内最大地方民营投资公司(粤民投)。 ——广东利用金融赋能的“技艺”愈发成熟,通过金融引导资源配置,资本的指挥棒精准地瞄准新兴产业。为支持创新驱动发展,广东开展金融科技产业创新融合计划,全省建设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中心31家、科技支行90多家。在全国率先推出15条金融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一揽子政策。升级建设广州、佛山、东莞、中山4个市的众创金融街,入驻金融及类金融机构超过400家。此外,还引入建设银行等总行级科技金融中心3家,会同团中央以“省部共建”方式建设全国首个青年大学生创业创新服务平台“中国青创板”,累计实现融资3.43亿元。 ——以自贸区为载体,广东也积极推动金融对外开放。截至去年,自贸区入驻金融类企业7万家,居全国自贸区首位。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金额13.87万亿元。跨境人民币贷款试点汇入贷款金额424亿元。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累计收付408亿元。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试点累计借款金额11亿美元。 切实推动金融业改革创新和对外开放,积极向实体经济“造血输血”——广东通过推动金融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广东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招才引凤▶▷ 从“孔雀东南飞”到院士下田头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的一席话,深刻道出了人才的重要性。 广东对此体会尤深,也最先尝到甜头。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孔雀东南飞”到稍后的“星期六工程师”,传诵一时,成为佳话。 如今,广东再次上演招才引凤的争夺战。近半年来,珠三角城市珠海、惠州、东莞、深圳等全面入局这场“大战”,在吸引人才上政策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自今年起每年举办一届面向全球的创新创业大赛,大手笔招揽全球创新团队。5月14日,珠海横琴区管委会使出的“人才大招”,被媒体戏称为“拿命欢迎你”。 在佛山、东莞这样的制造业大市,在降低入户门槛的同时,更注重技能型人才的定居。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离不开人才战略的贯彻实施。改革开放以来的广东发展史,从根本上来说,也是一部各类人才汇聚广东的奋斗史。 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广东“三来一补”产业的蓬勃发展,百万农民洗脚上田、进入工厂。此后几十年,“民工潮”“缺工潮”在广东此起彼伏。 潮水退去,当广东从“世界工厂”华丽转型,“人口红利”也已变成“人才红利”。 截至2017年12月,东莞人才总量突破140万人,超90%受过高等教育,大学生在智能工厂当起高级工人。东莞之变,广东缩影。广东近年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带来劳动力结构巨变。2017年至今,广东普工占比下降,技工、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占比升至30%。信息传输、计算机和软件业用工增长20%。 在去年世界技能大赛中,广东21名年轻“工匠”表现突出,一举摘下5金4银2铜2个优胜奖,成为金牌大户。“这个成果绝非偶然,是广东技工教育‘十年磨一剑’的成果。”广东省人社厅解释道,服务制造强省的建设,广东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技工教育体系。 筑巢引凤,“巢”的作用日益凸显。深圳高新区内,雄踞着多家独角兽企业;“土壤”“生态”“环境”成为独角兽企业创始人口中的高频词……在创新型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当前,宜居环境是其他各项人才战略规划执行的前提条件。 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更加重视“巢”的重要性,纷纷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为青年才俊来此追逐梦想、创业安居进行托底。 人才虹吸,“吸”的能力不断增强。目前广东省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总量分别达到573万和1115万人,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达到73万和329万人,总量均居全国前列。 2008年,广州迈普医学董事长袁玉宇从美国回国创业,迄今已走过整整十年。十年来,袁玉宇见证了广东在人才政策方面的重要变革。“以前我回来很多人不理解,认为回来都是混得不好的人。而现在很多很有成就的人回国发展,回来的人越来越多。” 长期扎根广东的粤商也对广东的吸引力信心十足。网易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丁磊就道出了“真爱”:接下来计划在广州投资40亿元兴建总部大楼。任正非也喊出:华为总部永远不会离开深圳。 一系列举措的实施,正催生出人才价值得到体现、能力得到发挥、活力得到释放的可喜局面—— 如今,广东年轻劳动者已成为创新发展生力军。23岁的普宁数控铣技工张志坤,成为我国最年轻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揭阳“95后”林春泷从技校毕业便入职中航工业某研究院。广东技校2018届毕业生招聘会,特斯拉开专场高薪挖人;海尔招聘负责人感叹,智能工厂工人“不打工”,改行“管机器”;广州工贸技师学院院长汤伟群惊呼,“2018届毕业生实习月薪最高达12000元”;广东还出现“30岁博士后”现象,全省万余名博士后年龄多在30岁左右。今年6月,广州改革开放以来最大外商投资项目——台湾富士康8K显示器产业园厂房主体结构将封顶。该项目计划引进1.5万名面板工程师,招聘5万名硕士,研发、生产世界前沿水平的10.5代8K显示器。 如今,来自各行业领域的顶尖专家在广东走农家、进地头、下工厂、到学校,为基层解决了一大批技术攻关、民生发展难题。在号称“天下第一村”的深圳南岭村里,原来“三来一补”工业园区里,“1983创意小镇”引入3位“千人计划”专家,研发、生产“新型抗体”,打破国内抗体依赖进口困境。惠州市惠东县鹏昌养殖场,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秀梵正在研究能使鸡蛋年产达到2亿枚的新技术,以此改变中国“北蛋南运”格局…… 这是智慧光芒和科技进步互动交融的生动实践。这是人才事业与广东实践同频共振的雄浑乐章。 随着数以万计的专业人才和一大批创新人才如雨后春笋般集聚,奋力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宏伟蓝图正一步步成为现实! 奋力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深调研“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调研小组成员 南方网全媒体记者 袁佩如 黄倩蔚 李赫 彭琳 郭小戈 郭家轩 郜小平 戚莹莹 姚翀 梁志毅 吴志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