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引进“最强大脑” 引领科技发展

 
日期:2018-06-20 08:41   点击数:1904   来源:南方日报网络版   共有条评论
分享到
 

 今年5月9日,筹建1年多的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正式启动建设。这是国内首个“中方为主、国际协同”的大学国际校区。

  “广州国际校区是华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新的增长极。”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校长王迎军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表示,广州国际校区将重点布局引领世界科技前沿、服务国家战略、孕育产生颠覆性技术变革的交叉领域新工科,推动华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支撑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新目标。

  国际校区已录取首批博士生硕士生

  “我来华南理工大学全职工作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相信在国际校区建设的推动下,高新材料可以实现中国创造,走向世界。”美国工程院院士程正迪说。

  程正迪是当今国际高分子领域最为重要的学术权威和领军人物之一,目前他和团队已入驻广州国际校区,并担任华南理工大学先进材料国际化示范学院院长和华南软物质科学与技术高等研究院院长,引领软物质科技研究发展。

  去年3月,教育部、广东省、广州市和华南理工大学四方签约,共建广州国际校区。该校区采用“部省市校”四方共建的新模式,采用“中方为主、国际协同”的新机制,探索扎根中国大地开展国际化办学新路径。

  目前,广州国际校区已经与英国牛津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等近20所世界一流大学落实全方位合作计划;引进各类顶尖人才近100人,其中全职引进12名国内外院士,7名院士来自欧美发达国家;今年吴贤铭智能工程学院、生物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先进材料国际示范学院等学院和研究院已招收首批数百名优秀硕士、博士研究生。

  “广州国际校区将建立10个新工科学院,汇聚全球顶尖大师和团队,培养德才兼备的高水平国际化人才,开展重大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王迎军表示,广州国际校区将在中外院士等国际顶尖科学家的引领下,短时期内建设成为理工特色、世界一流的在地国际化校区。

  上合青岛峰会主会场是“华工设计”

  今年6月9日至10日,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圆满举行,而首次投入使用的主会场青岛国际会议中心,惊艳了世界。这座体现“中国气派、国际水准、滨海特点”的新地标建筑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何镜堂院士团队负责设计。

  去年下半年的3个月里,80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为了青岛国际会议中心的建筑设计,80多次飞往青岛与全国各地,手机里一张“飞行线路”图交错纵横。“一个人的工作只要和国家、社会的需求同步,只要足够努力,就一定会有成果。”何镜堂说。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扎根中国大地,服务国家需求和区域发展。华工近年来科技成果应用转化率、专利实施率等指标稳居全国高校前列、华南地区首位,专利技术转让指标排名全国高校第一。

  其中,“芳纶纸项目”技术成果合计作价6600余万元,彻底打破国外公司垄断;“甘油二酯”技术相关专利成果转化,预计5年内形成10亿元以上的年销售规模;脑机接口与脑信息处理研究中心与科大讯飞强强联合,共同开展脑机接口与脑信息处理技术核心技术的研发及成果产业化……

  “这项技术就是为了突破国外技术封锁,拥有中国人的核心技术,推动相关产业发展。”研发芳纶纸技术的华南理工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胡健表示,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是华工的优秀基因。

  三分之一毕业生进入世界和中国500强企业工作

  又到一年毕业季,华工学生持续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约三分之一的毕业生即将进入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工作。

  大学的核心任务归根到底还是人才培养。一直以来,华工坚持立德树人,构建协同式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深化“三创型(创新、创业、创造)”人才培养理念,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华工模式”。

  “创新创业创造,是华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秘笈’。”王迎军表示,站在历史新起点上,华工将致力成为全球高端人才的聚集地、国际前沿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和又红又专拔尖人才的输出地,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服务“四个走在全国前列”上发挥引领作用,作出更大贡献。

  ■访谈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校长王迎军:

  引领科技创新服务国家地方发展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之后,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校长王迎军一返回学校就接受南方日报记者的专访。

  南方日报:作为一所以理工科见长的“双一流”建设高校校长,您参加两院院士大会有什么深刻感受?

  王迎军:习近平总书记在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先机迎难而上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这对科技界、教育家确实是一个重大的鼓舞。广大科技工作者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排头兵,全党全国全社会为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努力奋斗。总书记的讲话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一流大学有一流大学的使命和担当。进入“双一流”A类高校建设,是对华南理工大学办学发展和水平的充分肯定,更是对学校以更大的力度服务国家发展提出的期许和要求。华南理工大学在未来的发展中,将继续发挥自身强大的理工科优势,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

  南方日报:引领科技前沿、服务地方发展,一直是华工的鲜明特色。站在新起点上,华工如何进一步服务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新目标?

  王迎军:今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以“四个走在全国前列”激励广东继续做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大学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科技、智力资源支撑,这是党和国家、广东省赋予华工的重要使命和责任,也是新时代为华工发展提供的新机遇。

  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华工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扎根中国大地,服务国家需求和区域发展。因此,我们将加快推进广州国际校区建设,引进全球顶尖人才资源,加速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并主动发挥支撑和引领作用,集聚各方力量,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驱动发展和高等教育集群发展,助力广东打造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全球先进制造业中心。

  南方日报:随着“双一流”建设加速推进,国内大学发展竞争激烈。在国家“双一流”、广东“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新一轮发展中,学校有什么“新招”?

  王迎军:作为“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华南理工大学确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即到2020年,4-6个学科率先进入世界一流前列,全面建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到2030年,八成以上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初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到2050年,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数读华工

  2017年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位居全球第235位、中国大陆高校第11位。工科位居全球第22位,全国第7位。

  9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农业科学4个学科进入前1‰,这一数量在国内高校中排名第5。

  拥有国内外全职院士、千人计划、长江学者、杰青等高层次人才230余名。

  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等25个国家级科研机构,1个国家高端智库和170个部省级科研机构,在全国高校中位居前列。

  自2009年以来,学校获中国专利奖数量达23项,总数位居全国高校首位。

  ●南方日报记者 吴少敏 杜玮淦 通讯员 华轩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董天健 统筹:戎明昌 陈枫 吴少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