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精特新”助力江苏中小企业赢得市场
实习生 陈佳佳 本报记者 张晔
■创新驱动发展 车间工人输入数据,传送带上的铝合金产品就被自动传送到机器人感应器前面。精准定位后,机械手将产品稳稳地夹住,再送往指定地点。这样一台机器人能替代8—10个工人连续8小时高强度的工作,还不必考虑恶劣环境、危险等特殊情况。 临近年底,记者在江苏天宏机械工业有限公司看到,一批批按照客户要求“私人订制”的工业机器人,正在这里源源不断地制造出来发往全国各地。 “十二五”期间,江苏省经信委启动《江苏省中小企业创新工程行动计划(2011—2015年)》,带动江苏省中小企业加快增速、结构优化的步伐,期间涌现出一批“专精特新”和“隐形冠军”企业,奠定了江苏中小企业的创新领跑地位,锻造了不垮的市场竞争力。 江苏省坚持创新驱动战略,早在“十二五”开局之年,省经信委就启动了《江苏省中小企业创新工程行动计划(2011—2015年)》,引导中小企业走上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发展轨道。 《行动计划》包括创新型企业培育、“专精特新”提升、创新成果转化、信息化促进“四大行动”,紧紧抓住中小企业创新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为切入点,分类施策,扎实推进,为江苏省中小企业创新营造了良好发展环境,激发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江苏省委、省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中小企业创新转型,省人大修订颁布《江苏省企业技术进步条例》,省财政设立了省级中小科技型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工业和信息化产业转型升级专项引导资金以及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用于支持专精特新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小巨人企业向产业链高端攀升、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等,引导中小企业加快创新转型。 位于无锡的飞而康快速制造科技有限公司,不仅生产出“航空级钛合金粉末”,还利用3D打印技术制造出不同的机械性能和形状的三维部件,填补了国内航空用粉批量生产市场空白,并形成一条航空级钛合金粉末批量化生产和加工的生产线。 借助政策支点,江苏省中小企业纷纷优化生产要素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找准自身企业在市场中的定位。截至目前,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6万家,实现倍增;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形成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知识产权优势和知名品牌的创新型中小企业。今年1—8月,江苏规模以上中小工业实现总产值同比增长11.7%,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幅4个百分点。在苏浙鲁粤四个沿海省份中,江苏规模以上中小工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利税总额和利润总额增幅均居第二位,保持了稳健发展态势。 江苏在实施中小企业创新工程行动计划中,特别重视“专精特新”提升市场竞争力。 所谓“专精特新”,指的就是专注一个行业、专做某个产品、专门服务一类客户的“专业化”,精细管理、精致服务的“精细化”,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化”,以及新产品、新模式的“新颖化”共同构成中小企业创新的核心竞争力。 今年,江苏省经信委围绕前沿技术领域及智能制造、新材料、高端配套等细分行业,认定了50个省级“专精特新”产品和50家省级科技小巨人企业,打造了一批“小而优”“小而强”企业及行业“隐形冠军”。 50个“专精特新”产品中,32个市场占有率全国领先,14个填补国内相关领域产业化空白,所在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5.7%,平均每家企业拥有5个发明专利。如江苏天宏机械工业有限公司就专攻机器人及其配件生产,为先进机器人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盛利维尔(中国)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的“新型超高强度金刚线”用于晶硅切割,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0%;南京康尼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基于Ethernet/IP总线技术的门控器”为国际一流轨道装备集团供货…… 依靠“专精特新”产品,50家省科技小巨人企业在各自行业独占鳌头,其中创新能力较强的新生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彰显其优越性。2005年创办的创斯达科技集团成为亚洲最大的银行安保设备集成制造商,在新加坡上市;2007年创办的远景能源自主开发了风电核心控制技术及智慧风场管理系统,今年销售收入有望突破100亿元;2009年创办的无锡德思普科技有限公司主攻移动智能终端核心芯片,近3年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10%。2013年,50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10.78%,高出全省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5.24个百分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