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专家共议AI赋能新型电力系统

 
日期:2024-12-18 05:11   点击数:128   来源:   共有条评论
分享到
 

在全球能源转型加速背景下,电力系统正从传统煤电为主的稳定结构,逐步向新能源主导、具备间歇性和波动性特征的“新型电力系统”迈进。这一变革带来了短时用电高峰、储能瓶颈等挑战,如何通过人工智能(AI)破解这些难题,成为当前能源领域的前沿课题。12月14日,2024年上海电力大学“AI赋能新型电力系统”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国际青年学者论坛在该校临港校区成功举行。来自全球的专家学者围绕“AI如何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展开深入探讨。

聚焦前沿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
被誉为“守卫电网安全第一人”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专家薛禹胜指出,中国电力系统正迈向“坚强的智能电网”,需综合考虑经济转型、能源转型、双碳目标及社会参与等多重因素,融合信息流、行为流、碳元素流、能源流与资金流,从多学科角度研究系统演化路径。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Anthony G.Cohn分析了人工智能对能源领域的双重影响,强调了AI技术应用的可持续性,并呼吁全球能源领域加速AI创新,推动可持续能源未来的实现。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王伟胜则提出,未来电网建设需依托“数据-知识-机理”融合的模型体系,通过大模型与专业模型的协同应用,支撑电网核心业务的智能化发展。

上海电力大学:打造“AI 电”创新方案
作为主办方,上海电力大学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与能源电力学科的深度融合,探索“源网荷储”一体化AI应用模式。校长顾春华介绍了学校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电力系统方面的实践成果:

  • 源端:利用AI预测风能、光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特性,通过智能调节降低不确定性,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
  • 网端:借助AI模型优化电网调度,增强电网对随机波动的适应性与潜在风险的预测能力。
  • 荷端:基于传感器数据和用户行为分析,AI学习负荷动态特征,实现用户电能的稳定高效控制。
  • 大数据与电力机器人:通过分析海量非结构化数据,提升电力系统的运行诊断能力。同时,学校研发了巡检机器人、故障检修机器人和客服机器人等,进一步增强电力系统的智能化水平。

顾春华表示,未来上海电力大学将持续深耕电力AI、电力大数据与电力大模型领域,致力于提供“AI 电”的创新解决方案,助力电力系统实现清洁化、智能化、高效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