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大会发言环节,委员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多个领域积极建言献策设立大湾区发展基金扶持重大创新项目、大湾区内探索“双聘教授”机制、弘扬岭南文化建设人文湾区……昨日上午,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大会发言环节,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发言的“热词”,在科技创新、人文发展、人才流通、医疗健康等领域,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
关键词:科技创新
设立大湾区发展基金扶持重大创新项目
“世界正进入高科技产业时代,引领中国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应该是粤港澳大湾区。”省政协委员、中山大学产业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梁琦建议,要充分认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特长和优势,将目标盯住科技产业创新。
梁琦建议,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过程中,要在粤港澳科技合作上大做文章,加强制度创新,从体制机制上保障粤港澳科技合作。
“整合大湾区科技创新优势,提高自主核心技术实力,在关键技术和重大项目取得突破。”省政协委员、农工党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常巨平建议,依托大湾区设计与制造优势,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产业群。
常巨平认为,大湾区应在基础研究、集成电路、高端医疗器械、生物医药、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使大湾区成为引领新技术变革的领头羊。“可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基金,针对重大创新项目尤其是科技创新项目进行扶持。”他说。
省政协委员、中山大学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董美玲建议,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的多层次投入体系,持续加大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健全稳定投入机制。完善选题机制与评价体系,营造有利于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的生态环境。加大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端装备等的投入,通过平台建设集聚高端人才。
省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广东省委会常委陈宣群表示,可以在大湾区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建设飞地型创新合作园。即依托高铁或城际轨道站点建设飞地型创新合作园,引入国际标准、共享科研设施、共建重点实验室、打造一流科技创新环境,探索粤港澳三方合作开发建设创新合作园。
关键词:人才流通
在大湾区内探索“双聘教授”机制
人才是大湾区建设的引擎和动力源泉。陈宣群表示,促进粤港澳人才往来流通,可以试点开通双向跨境绿色通道,允许部分经核准人员“零手续”进出三地人才合作示范区。
陈宣群建议,可以在大湾区内探索“双聘教授”机制,允许港澳高校的一流科学家与学者在内地高校长期同时受聘。同时,将简化或免办就业证政策从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进一步推广到整个湾区。
“要充分认识人才是创新之源,不惜代价打造创新人才高地,吸引人才向实体经济集聚。”梁琦建议,设计相应机制,吸引人才更多流向实体经济、民营经济。
促进大湾区内人、财、物互联互通,常巨平建议,建立粤港澳大湾区新型交通体系,打造半小时经济圈。采用先进的磁动力承运系统,建设超高速磁浮交通物流网,使大湾区内任意两地车程30分钟就能到达。
关键词:文化建设
弘扬岭南文化建设人文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也是委员们关注的话题。省政协委员、暨南大学教授叶农建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弘扬岭南文化,建设人文湾区。
在粤港澳三地,文化同根同脉,岭南文化是连接粤港澳三地的文化基础。叶农建议,广东应该加强对岭南文化的传承工作,促进全社会共同培育岭南文化,展示文化自信。其中,人文湾区建设可从教育入手,在校内开展传统文化课程,使学生了解与掌握岭南文化。同时从港澳青年入手,多举办针对港澳地区中学生的“广府文化”学习体验班与大学生“岭南文化”高级研修班等各类培训交流活动。
省政协委员、广东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周西篱表示,珠江文化、广府文化是大湾区的文化纽带,应该制定大湾区文化发展战略,提升大湾区在经济文化方面的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
在运用人民团体等文化力量上,周西篱建议,以广东作家协会等人民团体为主力,广泛联系港澳的作家组织和文学力量,建立大湾区文学联盟。同时要加大对创意文化产业的支持,将文化产业与“一带一路”倡议结合,把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