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看十城”调研走进安徽合肥 聚焦智能制造变革 引进一个研发机构 催生一个智造集群
万和生产车间里的自动化生产线使用多台智能机器人协作生产 南方网讯 不久前,来自哈工大机器人(合肥)国际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哈工大合肥研究院”)的人机协作智能机器人作为安徽科技的代表之一,受邀参加了安徽卫视春晚的录制。 合肥是三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一,拥有60所高等院校。背靠广阔智力资源,合肥依托实验室,谋划智能制造创新链、产业链,搭建起智造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快车道。即将亮相安徽春晚的智能机器人就是合肥智造快车道里的新产品。 当前,广东省正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合肥智造的新经验对广东各地有何启示?为此,南方日报调研团队走进合肥,了解其背靠智力平台,推进智能制造发展的做法与成效。 实验室里的新变革 在2019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哈工大合肥研究院携国内首个工业机器人云诊断开放平台亮相,得到了国内外企业的关注。成绩背后,是合肥所推动的“实验室变革”:依托实验室,谋划智能制造创新链、产业链,形成技术快速产业化的路径。 哈工大合肥研究院成立3年多以来,不断进行成果输出。目前,已申报各类知识产权342项、其中发明专利146项、国际专利2项。 这些项目很快得到转化。如,工业机器人云诊断平台项目,研究院已孵化成功,成立安徽领云物联科技有限公司对项目进行运营。此外,还有17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正陆续从“研发模式”迈进“创业模式”。 “我们搭建了创新研究、创业孵化、产业协同三大平台,构建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孵化和产业运营等业务内容于一体的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哈工大合肥研究院总经理助理、市场部总监钱程说,简单来说就是给场地、给资金、给人才,助运营。 截至目前,基地集聚了近30个机器人及高端装备产业链优质项目。“并为本地几十家企业提供了产业转型升级服务,一个智能制造产业的示范集群已然形成。”钱程说。 事实上,在珠三角早已兴起这样的浪潮:在中国(广东)机器人集成创新中心,中心的展示、产业引进、集成、金融服务等功能已基本具备。非夕机器人项目、广东泰格威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等12个项目已确定入驻,其中7家企业已开始投入生产。 高等院所“搬”进企业 在外来“实验室”大展拳脚的同时,合肥“土生土长”的企业也在行动,企业作为创新主体,把高等院所的实验室“搬”进了合肥的企业,助力合肥智造。 安徽巨一自动化装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巨一公司”)是江淮汽车集团将合肥工业大学相关研究所直接“搬”进企业的成果。如今公司已是国内领先的汽车智能制造成套装备和汽车电驱动系统解决方案专家;科大讯飞在1999年获得第一笔融资后,与中国科大、中科院声学所、中国社科院语言所相继成立语音技术联合实验室,打破了制约中文语音技术发展的瓶颈。 有了强大的科研后盾,合肥两家企业的表现,已经能直接影响全国相关行业的风向。这和广东的企业有些相似,如美的在发展智能制造过程中不断引入高校、院所,链接全球创新资源,如今它在智能制造领域已有强大影响力。 它们有着共同特点:看似低调,但人们在不经意间又会惊讶发现,这些企业已影响了世界。 巨一公司总裁助理王淑旺说,该公司已自主开发出国内唯一一条已投入生产的DCT自动变速箱装测生产线。德系大众、英系路虎和日韩系本田、日产、现代等都是公司客户;以科大讯飞为中心的人工智能产品已经逐步构建。截至2019年12月31日,讯飞开放平台已聚集超过112万人的开发者团队,总应用数超过73万个,累计覆盖终端用户数超26.3亿人。 广东智造企业也在不断引入实验室。去年12月,广东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举行成果转化活动,来自广东省高校、部分省外及国际知名高校的45项智能制造科技成果亮相,超过100家对口企业参与对接。佛山欣能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林西说,他们看中的不仅仅是项目,更重要的是项目背后的实验室。“引入一个项目就等于引入了一个顶尖实验室。” 创新平台助力智造雄心 近年来,广东正在智能制造新赛道上奔驰。制定实施《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5—2025年)》及相关政策措施,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全国每5台工业机器人就有1台产自广东,它们优雅而灵活地演绎着广东高端制造的绚丽未来。 广东智造的飞速发展,得到了创新平台的大力支持。广东在全国先行一步探索产学研合作,全国高校及科研机构纷纷集聚广东,建立省部级以上各类创新平台超过300个。其中,就包含了一批智能制造创新平台。 在制造大市佛山,华南高等研究院(佛山)等一批由大院大所组建的创新载体有93家,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实现研发机构全覆盖。 在这些创新平台的引领下,佛山智能制造发展迅速。目前,佛山市共有规模以上智能制造企业300多家,机器人研发生产企业约100家,企业应用机器人总数达1.32万台。美的库卡智能制造基地等重点项目已投产,博智林机器人谷等重点项目推进顺利。 佛山市宏石激光技术有限公司是激光智能设备里的“隐形冠军”,它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佛山创新平台带来的助力。“这些创新平台真正帮助企业解决问题。比如,我们在激光光学控制上存在一些技术难点,在政府的牵线搭桥下,正在与成都理工大学等高校资源对接。”宏石激光副总经理俞宏标说。 广东邦宁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谭宏伟说,佛山在做的就是推动智力平台走出象牙塔,打造“创新+市场”的共同体,有效地推进了智能制造的发展。 ■佛山实践 季华实验室:瞄准国际高端战略科创平台 作为首批4家广东省实验室之一,季华实验室由佛山市五年投入55亿元建设,实验室将打造成为先进制造科学与技术领域国内一流、国际高端的战略科技创新平台。 2018年开始,季华实验室建设全面推进,预计明年6月可正式入驻新园区。 根据规划,季华实验室先期重点发展的方向为三大领域:工业机器人及其关键技术、基于二元光学的先进技术和应用、面向生命科学的高端仪器装备。 目前,季华实验室自立项目已申请52项发明专利,引入多个国内外高端团队,还先后与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剑桥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外60余个高端团队进行了深入洽谈。 去年,实验室成功全职引进首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叶恒强,实现了佛山全职引进中国两院院士零的突破。 围绕科技成果的创业孵化也在默默进行。实验室首批孵化企业佛仪科技(佛山)有限公司推出的JHL-MW6000微波电源产品填补了相关国内技术空白。 为了更好的进行成果孵化。实验室还与粤科金融集团合作设立广东季华科技成果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它将成为实验室科创成果孵化、资本化和市场化发展的重要推手。 ■专家声音 中国工程院院士卢秉恒:从规模化生产走向柔性生产 制造业要迈向价值链高端,要以智能制造为方向,推动制造工艺、方式、装备的智能化投入,瞄准市场个性化需求,从规模化生产走向个性化、定制化的柔性生产,增加制造环节附加值。 佛山传统产业所做的智能制造转型就值得参考。产品方面,比如佛山家具开始进军智能家居,让产品学会“思考”。企业方面,如佛山陶瓷企业,在实现智能化以后,从以前的规模化生产发展到现在的个性化生产。 智能化生产下,应该是可以做到过程监控、智能诊断、智能运维等,这就是智能化和自动化、数字化的不同。大部分企业的智能化实际上有三个层次:有的还在自动化阶段;有的已经实现自动化,正在进行智能化;有的虽有智能化,但仍在某些环节保留工人负责的工序。 普通企业从数字化、自动化向智能化转型,最大难点在于将传感器、软件、大数据进行集成,实现人工智能。企业实现智能化转型,就可以依靠自动传感器不断地进行测量,将数据、程序与数控机床连接,再通过电脑下达命令,指挥数控机床修改程序,这就是智能化。 智能化的转型升级,将使企业实现大规模定制化生产来满足个性化需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