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工信局局长宋树龙: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日期:2022-12-06 09:29   点击数:5092   来源:佛山+   共有条评论
分享到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作出重大战略部署,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近日,佛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宋树龙在接受佛山传媒集团专访时表示,全市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制造业立市不动摇,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制造业创新高地。



坚持制造业当家  打造制造业创新高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佛山的高质量发展,关键任务就是抓好我们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宋树龙表示,改革开放以来,佛山始终坚持制造业立市、富民,制造业是佛山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扮演着十分重要的“当家”角色。因此,务必要将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作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主要抓手和必要路径。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全市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将落实好“坚持制造业当家”的指示要求,坚持制造业立市毫不动摇,把制造业这个优势巩固好、发展好,将其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战场,以建链强链为抓手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产业集群数字化为重点赋能提质传统优势产业,推动科技、人才、资金、土地等要素向制造业集中配置,把制造业的长板进一步拉长,把制造业的短板进一步补齐,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制造业创新高地。



图片


格兰仕数字化生产车间。/佛山日报记者陈意威摄


立足佛山实际情况,市工信局将深入研究新征程佛山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拿出破解难题的实招、硬招,形成有深度、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并抓好研究成果的落地落实落细。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作为制造业大市,2021年佛山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2.68万亿元,工业增加值总量稳居全国第六,规上工业增加值稳居全省第二。但也要看到,佛山制造业以传统为主,制造业大而不强,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新兴产业体量小、竞争力不足,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


宋树龙表示,全市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扩大工业投资,持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加速打造优质企业群,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着力推动佛山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没有夕阳的产业,只有夕阳的车间。宋树龙认为,我市传统产业盘子大,但传统不等于落后,要把准行业问题脉搏,研究产业发展思路,精准实施系列产业政策,通过技术创新、数字赋能等,推动陶瓷建材、纺织服装、机械装备等传统优势产业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图片


蒙娜丽莎特高板数字化示范车间。/企业供图


市场主体有活力,高质量发展才有动力。市工信局还将继续建立健全企业服务机制,为全市企业紧急反映诉求、快速解决生产经营困难开辟绿色通道,构建企业诉求“即接即办”快速响应体系,整合全市资源推动工业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比如在“专精特新”方面,将加大后备库培育、动态调整和跟踪服务,推动企业争先进位、梯队成长,把更多的市级“专精特新”企业培养成“省队”,“省队”培养成小巨人“国家队”。


聚合资源  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数字化发展是我市转型发展的“先手棋”。佛山在全省率先实施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若干措施,占领了先机,赢得了优势。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共有3427家规上企业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宋树龙表示,全市工信系统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数字化决策部署,继续坚定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工作。


“合则双赢,群则力大。”宋树龙认为,我市数字化转型已走在全省前列,单打独斗很难实现大的突破,必须聚合行业资源,实施佛山全域数字化集群发展。接下来,佛山将通过集群引领更多企业抱团转、政策激励更多企业勇敢转、标杆示范更多企业踊跃转、要素支撑更多企业高效转、安全指导更多企业放心转。



图片


美的微清“灯塔工厂”。/企业供图


以产业集群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为重点方向,我市将通过龙头引领带动、中小企业抱团、工业互联网赋能产业园区等路径开展探索,“点”上强龙头、“线”上延链条、“面”上聚生态,牵引推动产业集群连片成带集聚发展。针对老问题新情况,将持续完善“数字贷”等降本减负措施,加强行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规划和标准指引,更好解决企业转型的后顾之忧。


宋树龙表示,接下来我市还将进一步强化软硬件供给、强化平台供给、强化人才供给,以良好的数字化转型生态和丰富的生产要素支撑,催化更多企业高效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