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会客厅丨河南如何在人工智能未来赛道上跑出“加速度”?

 
日期:2024-05-22 16:49   点击数:142   来源:大河网   共有条评论
分享到
 
大河网讯 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被认为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阵地。河南如何在人工智能未来赛道上跑出“加速度”?近日,《委员会客厅》邀请省政协委员、阿里云智能集团专家王延哲,聚焦人工智能发展,分享看法和建议。
主持人:王委员您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加快发展人工智能、推动高质量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国发展人工智能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您认为,该如何认识发展人工智能的重要意义?
嘉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发展人工智能提升到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刻认识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的重大意义,加强领导,做好规划,明确任务,夯实基础,促进其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推动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发展。今天,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的迅猛发展,我们对总书记的重要论述理解愈加深入。
我们注意到,有两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一次是去年4月28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一次是去年5月5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会议,这两个会议都提到了人工智能。一是第一次提出来把握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问题。二是提出了通用人工智能的概念,通用这两个字是最关键的。三是第一次提出来产业智能化。去年6月1日,中央财办副主任韩文秀在《人民日报》上就现代产业体系发表了一篇文章,里面有三个非常重要的判断:第一个判断是产业体系的智能化,是把握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的必然要求。第二个是通用人工智能是一次革命性的突破。第三就是能不能实现产业体系的智能化转型,关系到未来国际竞争。
过去一年,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人工智能进入“智能涌现”新阶段,正在深刻重构数字世界和现实世界。国内科技企业纷纷加大研发投入,行业创新踊跃。人工智能应用前景广阔,对数字经济迈向下一个发展阶段是历史性的机遇,是新一轮产业智能和技术革命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大模型开启全新的智能时代,引发人机交互、计算范式和认知协作三场革命,正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主持人:从国家层面看,加快发展人工智能已上升为事关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的战略问题,国内多个省市也纷纷出台新一轮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或行动计划,系统提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路径,您对河南发展人工智能和算力产业有哪些建议?下一步应该在哪些方面发力?
嘉宾:算力对于AI大模型技术的发展举足轻重。近年来,河南依托良好的网络条件与区位交通等优势,加快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建设,通用算力规模和应用水平已位居中部前列。当前,智能化时代给城市和产业全面升级带来巨大机遇,“大计算、大数据、大模型”正成为推动经济社会走向智能化的重要引擎。
当前,国内大模型对算力的需求主要还是集中在模型“训练”阶段,“训练”所需的算力其实只是“起点”。从AI技术走向产业化的必然趋势来看,未来大模型从“训练”走向“应用”,对云上算力的需求将呈现指数级增长。
建议,一是支持建设高质量智算中心,为人工智能创新提供算力保障。加快归集现有算力,明确供给技术标准、软硬件服务要求等,为创新主体提供多元化的优质普惠算力。推动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构建算力普惠开放体系,形成成熟的人工智能业务场景解决方案,为全省科技创新和产业智能化转型提供算力支撑。鼓励采用“一云多芯”的模式,打造河南省安全可控算力的新标杆。
二是将实施公共云优先战略列入河南科技发展战略和顶层设计。公共云在AI时代具有天然的优势:公共云企业具有建设万卡集群的工程化能力,是训练全球领先大模型的必要基础设施。要实现万卡高效协同工作,公共云在分布式计算、高性能网络、弹性计算及低成本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公共云具有大规模机器调度、异构芯片兼容能力,可将已有先进芯片集约化利用,充分利用已有的通用 CPU资源,为 AI大模型训练和推理应用提供算力支持。公共云通过“一云多芯”架构,高效连接调度多种异构芯片,为国产芯片提供规模化应用独特的验证环境,通过规模来弥补单个性能不足,加速国产GPU商用。公共云还具有高性价比、低时延、弹性伸缩的特点,是实现 AI大模型规模化推理应用的最佳方式 。
建议将云计算作为河南科技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先发展公共云。支持政府部门、企业、高校实验室、研究机构使用公共云,打造公共云创新生态体系。充分发挥公共云优势,在万卡规模集群、芯片效能利用、国产芯片商业化验证以及分布式算力需求等方面的显著优势,破解河南当前AI算力瓶颈。
主持人:近年来,河南锚定“两个确保”,持续实施“十大战略”,把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作为首要战略,形成中原科技城、中原医学科学城、中原农谷“三足鼎立”科技创新大格局,您对人工智能助力科技创新、科技研发有哪些建议?
嘉宾:科学研究的目的是发现基本原理和解决实际问题,有效工具和有效科研组织模式的缺乏仍然是制约当前科研效率的主要瓶颈,人工智能(AI)和云计算平台的迅速发展为改变这种状况提供了新的可能,AI已成为实现科学、科研等相关领域颠覆性突破的关键力量。谷歌学术数据表明,近3年使用AI的论文数量增长率超3倍,材料科学、生命科学、能源科学使用AI手段开展科研的比例超过34.5%。如借助阿里云的大模型能力,中山大学发现了数万种靠传统人工比对无法识别的新型病毒,将全球RNA(核糖核酸)病毒多样性扩充近30倍。
建议推动建设河南全省统一的科研公共智算平台,提高科研算力集约化程度。将之打造为新型科研“大装置”,为全省企业、研究机构提供AI方向的智算服务,牵引科研数字化向云上开发范式迁移。推动公共云智算成为科研标配,在财政支持的科研项目中,优先推荐设备费采用租赁方式,代替购置服务器。在数据和智能技术驱动的“大科学时代”,促进河南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创新环境中赢得主动,在关键领域取得创新突破。
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人工智能如何助力河南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
嘉宾:我省具有发展人工智能的良好产业基础和技术条件。人工智能可以融入各产业和社会再生产各环节,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应用的交叉融合,形成人工智能产业化与产业智能化互相促进的良好局面,进而促进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补齐现代化产业体系短板,由此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
建议可借鉴我国新能源汽车“换道超车”的经验,与公共云厂商建立合作关系,在全省层面出台“算力券”补贴,高效利用现有GPU算力资源,保障大模型团队和人工智能企业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推动行业模型培育发展。并鼓励数字经济发达县市先行先试,以“算力券”等市场化的方式补贴算力“消费端”,鼓励行业模型企业应用创新,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等各类企业使用公共云算力资源,加速模型开发训练和推理应用,发挥“算力券”的乘数效应,鼓励支持形成各类行业大模型,促进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