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创新应有底线思维

 
日期:2021-04-09 16:20   点击数:5344   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   共有条评论
分享到
 

  彩礼贷、墓地贷、二胎贷……近期,一些金融产品的推出饱受社会舆论质疑,看似是简单地将“好事”办成坏事,背后实则需要金融机构反思创新的边界与底线。

  监管层对此的态度已经非常明确。近日,央行有关部门负责人在回应该现象时提出了多重症结——个别银行打着所谓金融创新的旗号,引导居民过度负债,触及社会公序良俗的底线,脱离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职。

  事实上,监管层曾多次强调“严禁金融产品过度营销,诱导过度负债”。央行在《2020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要激发国内消费潜力,但不宜靠发展消费金融来扩大消费。此次央行公开回应“创新”所存在的问题,及时制止了这种混乱的竞争苗头,也对市场发出了清晰的信号——创新需要遵守底线,创新需要有良知。

  那么,怎样的创新才是被需要和认可的?何谓“守正创新”?

  适度有效的金融创新应该得到认可。近几年,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与技术快速迭代不无关系,也顺应了经济发展趋势和老百姓各类需求。在农村,创新缩短了金融服务的“距离”,将金融变成“手边”事,不少农户可以在离家更近的小超市便捷存取款,贷款流程也不断精简。再如,技术加持之下,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为更多小微企业提供所需贷款,激活了实体经济“毛细血管”。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央行有关部门负责人在回应争议时同时强调,“彩礼贷”之类的贷款本质其实就是居民消费贷款,通过制造噱头的方式来宣传获客,这也反映出部分中小银行自身服务能力的不足,以及金融发展面临的一些困境。在这种背景下,创新更需要“符合时宜”,商业银行应回归本源,以服务实体经济、满足不同群体的合理金融需求为出发点。

  但是,“剑走偏锋”的创新要不得。一段时间以来,金融创新的底线思维被多次强调,不仅包括新型金融机构,传统金融机构在产品服务创新以及宣传方式上也应严守底线。

  这种底线思维首选体现在风险防范上,一味追求创新而忽略技术风险、道德风险,会动摇金融的稳定性,创新并不等于放松监管,更不等于盲目追求创新;其次,底线思维体现在保护消费者、投资者利益上,尤其是近几年,客户信息保护等问题首当其冲,金融机构应当把好关、守好门,防止主观与客观层面的信息泄露和滥用;再次,底线思维体现在避免让金融成为消费主义的“加热器”,少一些噱头和“博眼球”的操作,多一些普惠的、解决痛点的金融服务;当然,这种底线思维还应该体现在尊重社会、坚守商业道德方面,最大可能平衡自身商业属性和增加社会福利功能。

  “彩礼支出不必担心,‘贷’来稳幸福”,顶着这种名头的金融创新引发热议,背后是社会公众对一些金融创新乱象的费解甚至不满。社会不断进步,经济不断发展,金融服务必须跟上节奏,但切忌顶着创新的名头失守底线,导致“乱战”与异化,甚至可能出现“裸贷”等带来更大社会问题的产品。总的来看,金融机构产品创新应以稳健为先,把握好审慎适度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