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规划到落地,社会发展科技创新工作开启新篇章——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吴远彬就2017年社会发展科技创新工作报告进行解读 近日,2017年全国社会发展科技创新工作会议在湖北武汉召开,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吴远彬在会上总结了2016年全国社会发展科技创新工作取得的新进展,同时也对2017年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创新重点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提出要深刻领会把握社会发展科技创新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把工作重心从规划部署转移到全面落实上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
会后,科技日报记者进行了专访,请吴远彬司长就2017年社会发展科技创新工作报告进行解读。 记者:“十三五”期间如何通过规划编制和计划项目部署,对国家社会发展科技创新工作进行系统布局? 吴远彬:“十三五”社会发展科技创新规划按照不同层次进行设计,统筹了社会发展科技创新布局,完成了1个总规划——《“十三五”国家社会发展科技创新规划》,12个科技创新专项规划——资源、环境、海洋、应对气候变化、卫生与健康等,形成了“1 12”的社会发展科技创新规划体系。同时配合有关部门编制发布了多个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发展规划,包括《国家环境保护“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全国科技兴海规划(2016-2020年)》等多个行业领域“十三五”发展规划,与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共同编制印发了《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体系建设规划(2016-2025年)》。 围绕“十三五”社会发展科技创新规划体系,我们对社发科技领域的重大项目和任务也进行了系统布局:一是重点研发计划全面启动实施,按照从基础前沿、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到应用示范“全链条、一体化”的布局设计,在资源环境、生物医药、社会事业等领域安排了17个重点研发计划专项,目前已启动14个,还有3个今年启动,发布了项目指南。二是参加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新药创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等4个重大专项推进组,协助重点任务的部署,推进任务目标落实。三是会同有关部门加快“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项目实施方案制定,进一步加强社会发展领域面向未来科技竞争的前瞻性布局,社会发展领域主要涉及“深海空间站”、“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健康保障”和“地球深部探测”四个重大项目。 记者:2017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社会发展科技创新工作将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您是如何看待当前的工作形势和任务的? 吴远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时代发展前沿和国家战略高度,提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这些表明要把社会发展科技创新摆在国家科技发展全局更加重要的位置。 整体来看,我国社会发展领域取得了很多进展,但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我国长期以来主要依靠资源、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支撑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方式已不可持续,社会发展面临人口老龄化、消除贫困、保障人民健康等多方面挑战。生态文明发展面临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网络安全、生态安全等风险压力不断增加。我国进入到了社会转型、动力转换、民生需求升级的新阶段,社会发展科技创新进入到攻坚克难的关键期和翻开新篇章的重大机遇期。与此同时,人民对健康生命、优质生活、良好环境、安全宜居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各界对重大疾病防控和食品药品安全、公共安全、天蓝水清等突出问题和热点问题日益关注,社会发展科技创新工作面临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 国际上,以发达国家为主的各国政府纷纷制定国家战略,不断加强创新计划部署。美国发布了美国创新战略“3.0版”,英国发布了“我们的增长计划(科学与创新)”,日本发布“第五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2016-2020)”,都将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创新作为重要内容。国内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相继作出了建设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平安中国以及供给侧结构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强化社会发展科技创新。 我们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用习近平总书记的科技创新思想来统领社会发展科技创新工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按照科技部党组的统一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着力在夯实科技创新能力、解决具有典型性的重大社会问题、在科技创新与社会事业融合发展机制、在社会发展科技成果转化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实现新突破,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记者:作为推进“十三五”规划落实的重要一年,2017年社会发展科技创新领域将重点开展哪些具体的工作? 吴远彬:2017年是重要的规划落实年,今年社会发展科技创新任务进入“施工高峰期”,我们将在整体规划部署的基础上继续重点推进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创建好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落实国务院《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完成第一批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创建工作,提升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水平,推动地方科技管理部门会同地方相关部门在实验区建设基础上建立地方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 二是建设好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召开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推进会,全面部署加强临床中心建设和管理,启动第四批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工作,推动地方科技管理部门会同地方相关部门推进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开展第一批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绩效评估工作。 三是运行好“绿色技术银行”。开好绿色技术银行理事会,深入探索“绿色技术 金融”综合解决方案,探索创新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提高整体协同效应。 四是实施好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继续组织实施重点专项,开展社会发展领域已启动重点专项的年度指南编制与发布,加强已立项项目的绩效考核,推动“科技冬奥”和“科技反恐”重点专项立项,推进“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和组织实施,继续配合实施好重大专项,凝练重大专项产出成果。 五是培育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生物、健康、环保、海洋等战略新兴产业,对相关产业发展进行战略研究,指导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六是打好蓝天保卫战。组织实施好有关大气污染的重点专项和应急专项,组织实施好“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加强技术研发与综合集成示范,形成若干区域性生态环保和绿色发展的系统解决方案。 七是保障好国民安全。在生物安全方面,编制《“十三五”高等级病原微生物三级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推动出台《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和《生物技术研究开发管理办法》,推动成立我国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联盟;公共安全方面,加快公共安全与社会治理关键技术攻关及示范应用,推进应急产业发展,系统布局“智慧法院”人工智能系统研究。 八是发挥好国际履约和国际合作科技支撑作用。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气候变化谈判,深度参与《禁止生物武器公约》军控履约谈判,组建北极科技工作部门协调机制,推进国际大洋发现计划,重点推动中美重大疾病控制、中英抗生素耐药以及中医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科技合作,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发展。 记者:社会发展科技创新工作涉及面宽、任务繁重,能否请您谈谈下一步如何来协同推进社会发展科技创新? 吴远彬:2016年,在部党组、部领导的带领下,系统谋划社会发展科技创新顶层设计,与各部门各地方紧密配合,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国“一盘棋”工作格局,开创了社会发展科技创新工作新局面。推动社会发展和科技工作的创新必须要加强改革,加强体制机制创新,特别聚焦“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的要求,着力在科技创新与社会事业融合发展机制上实现新的进展。 一是将科技创新与社会事业融合作为工作布局的出发点。作好科技支撑,要更多着眼大处,把科技创新和社会事业融合发展作为工作布局的出发点。社会发展科技创新不仅是一项科技创新工作,更是通过科技手段解决社会事业的融合发展问题。 二是建立部门协同地方一体化的工作机制。社会发展科技创新涉及面广、影响大,科技创新和社会事业融合发展推进过程要加强部门和地方协同联动,目前已建立了科卫、科环、科资、科海、防灾减灾等科研协同工作机制,形成部门科技创新合力,以整体、系统、协同的理念和方法推进具体工作落实。同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形成共识、协同推进,共同为社会发展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形成实效。 三是形成社会多元参与的工作格局。社会发展科技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也需要企业、社会成员、国际机构等发挥创新作用,形成社会多元参与的工作格局。要加强社会发展科技供给,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和社会责任感,提高科技创新的产出效率。促进“双创”与社会发展科技创新结合,营造创客文化,调动社会成员和公民创新的积极性,激发创业创新潜能,形成人人有创新热情、事事有创新空间、个个有出彩机会的全员创新格局。借鉴国际经验,面向社会发展共性问题和战略需求,加强对外科技合作和国际技术转移,促进创新资源的双向流动和开放共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