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机器人领域创新创业突破口在哪?如何快速增长?早春三月,绵绵细雨中的苏大校园内,一场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的创新创业高端圆桌对话正在进行中。尽管济济一堂的都是来自机器人/AI领域的政府官员、学者教授和企业界投资界的“大牛”们,前央视著名主持人张泉灵的出现,还是引发了会场上一阵更为热烈的掌声,张泉灵现在的身份是紫牛基金的合伙人和CEO,在“机器人大讲堂·天使会姑苏创新创业天堂高峰论坛”上,无疑她是整个会场的超级明星。
这是一场机器人领域创新创业者们与风投资本的成功对话,风口上的智能机器人领域,创新应从哪里突破?创业公司又该如何成长?圆桌对话吸引了数十家投资机构和上百家正在智能和机器人领域创新创业辛勤耕耘的公司高管们的关注。
对话主持人是国家863专家、北京航天大学教授、长江学者王田苗先生,他与几位重量级嘉宾探讨了如下话题。
对话嘉宾:
刘进长 国家科技部高技术中心先进制造处研究员,从事机器人与人工智能项目管理20年;
魏法军 海兰信科技集团总裁、中关村融智特种机器人联盟理事长;
李剑威 真格基金合伙人 ;
张泉灵 紫牛基金合伙人 ;
孙立宁 国家“863”计划机器人主题专家、长江学者、苏州大学机电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张玉春 哈工大博实集团副总裁、教授 ;
郭浩然 思必驰战略副总裁;
渠道奎 国家863专家、新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总裁
王田苗: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一个说法,“中国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专利超过了美国,我们参加国际一流会议的华人也超过了欧美,感觉上非常振奋人心。”从宏观上看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中美在新一轮的科技竞争过程中,从基础和产业应用来看,优势和差距对比在哪里?我们的机会在哪里?
著名投资人,真格基金的李剑威分析道,“时间倒推到2008年,那时中国在终端消费产品上的硬件和制造业几乎都是山寨的。从2013年开始,中国在智能硬件的设计上,包括产品品质的提升上发展很快,在细分领域中国其实很有机会成为全球第一,所以当时我们投了一些公司,意识到五年之内在消费电子细分品类里,中国公司都可能做到前三名,现在已基本验证了这一判断。”
李剑威指出,人工智能现在是个很火的话题,美国有些很传奇的公司做出各种各样非常让人震惊的机器人,包括AlphaGo。虽然都说中国制造能力很强、消费类电子产品进步很快,研究能力从学术的角度看有很多paper,但一些前沿科技研究差距还是很大,例如谷歌能持续投入形成AlphaGo形成绝对优势,iPhone做的非常完美,到目前它的技术储备还很领先,我们的产业界和投资界都已经深刻意识到了这些差距。
他直言:“中国还没有一个创业公司敢说我三年之内就能将跳1.2米的双轮机器人做出来,但是好处是中国确实有一个非常庞大的市场。中国公司华为、VIVO、OPPO、小米都在快速进步,我们应该有机会在安卓领域很快进入全球前五名,至少有四个是中国。”
“现在国内很多互联网公司也开始注重基础科研的投入”,他信心十足地说,刚刚有一个挺振奋的消息,中国腾讯开发的“绝艺”大幅度赢了日本的机器人。我相信未来几年中国这一领域的发展会很快的。
“在一流的机器人和人工智能领域我们的差距还是挺大的,”王田苗教授坦言说:“原创性基本没有中国。中国停留在1和10比较多,10-100就不多了。”
那么目前的优势在哪里?有人说只要量大面广的智能装备或者机器人最后都在中国,只要数据比较大比较集中的人工智能应用软件公司也都在中国,而且已经是跑步的速度了。这意味着中国量大面广的智能制造业和掌握到的纵向数据源在人口多市场大又改革开放的今天,会发挥出极大的优势。
田苗教授问思必驰公司战略副总裁郭浩然,“你们公司与美国、以色列、欧洲比有什么机会优势吗?”浩然举例说:因为互联网的信息对称性很容易使最新技术在各个国家得到迅速应用,而语音技术相对是个特例,国外很多新兴的算法遇到汉语就会出现数据积累、数据样本、强化训练等问题,这是个门槛。从这个角度说,思必驰做了拓展和布局,拥有很多可以与美国为代表的技术领先国家进行竞争的新技术,比如智能语音耳机技术。”
“美国的技术底蕴、人才底蕴是我们无从企及的,在一些理论性非常强、十分前沿的研究上现在他们肯定一直是全世界领军的国家。”哈工大博实集团副总裁张玉春深有感触地说:很多初创企业的年轻人对我说,在中国干点技术挺累、挺难拿到支持资金。国外企业中的技术人员可以踏踏实实的在实验室一心一意的把技术一代一代的推进研发,因为他们不用费力去找钱;但中国现在是从市场往回驱动,基本上我们的创新创业专家和企业家们都是得边赚钱边去找资源、还得去融资才能够倒推回来做产业,所以说中国创新创业特点和优点是比较容易贴近市场应用,好多应用技术推陈出新非常快。”
张玉春指出:中国现在的国家支持力度已明显增大,“十三五”重大计划中越来越注重底层前期的投入和支持了,在国家这种导向下,我相信中国下一步的基础技术研发和整个行业都会很快赶上来。
教授学者该不该创业?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涌动下,出现了科学家和教授创业现象,他们甚至有的是兼职创业,有的博士生没读完学位也开始创业。他们创业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王田苗教授说,有个观点很有趣,说“科学家、教授的创业公司死不了也长不大,是个怪圈”,让我们来思考下这个问题。
“教授创业是必须的,创业没有技术仅靠做点简单的生意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必须得有自主的技术才能够创业。”从事了20多年机器人与人工智能领域项目管理的科技部高技术研究中心刘进长研究员直截了当地说, 在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下一步如何支撑经济的快速发展?专家型的人才应该是下一步的人口红利。从技术创新到商业模式的创新,教授的知识不仅仅用来教学生,还应为社会多做贡献,教授不能一辈子仅仅是写几篇SCI论文。
为什么教授长期创业做不死也长不大?刘进长指出:教授创业不容易做大是因为他们无法全身心的投入,还有考核指标,要想做二级教授必须得有三篇SCI论文通过。
孙立宁教授说了他自己创业成功的体会:我们做机器人创新创业很多年,像道奎、玉春一样,我们既是企业家也是科学家,创业20年已磨合成为了具有科学家头脑的企业家,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历史不可改变的事实。从技术本身来看,中国确实在教授这个团队里面的创新能力还不够,但是把技术引到市场的过程中,真的是教授们带着几代人做起来的,是历史赋予了我们这样的使命。
张泉灵十分尖锐地指出:“从我们投过的企业看到的问题,即便是原创性的企业,教授们早期创业有两个比较大的问题,一是教授早期出来创业的核心团队都是自己的同事和学生,之前大家都合作得比较好而且容易形成信任。但当团队要相对扩张的时候就碰到一个问题:不舍得招人,因为学生便宜,博士生很多不要钱。但不舍得花钱招人这个团队是没有办法完成产品化的,你缺能将技术产品化的人、缺产业链上其他牛的人,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阻碍。
第二什么样的教授能创业呢?不是光会写论文的教授创业,而是在学校里拿过项目的教授在创业,他会形成路径依赖,这个路径依赖叫拿项目,因为拿项目造成团队一定会饿不死也很难长得大,因为你的力气都花在定制化的项目里了。”
王田苗笑称:“泉灵说得非常犀利,项目就相当于温室大棚,一定要走出去,这仅供所有创业的科学家、博士生和教授们思考。”他总结道,创新创业最重要的还是原始创新或者是技术的源头创新,这离不开学者也离不开大学和国家实验室。但是鉴于博士、科学家身份的习惯思维,建议他在0到1的时候就把1交给下一棒,他不能自己再去控制和占有,交棒对企业发展有利。也要学马云、刘积仁才能将企业做大做强,但是原创性十分必要。
关于产业问题,在机器人和人工智能领域,一大批青年学者毕业以后就要撑一片天空开始创新创业了,站在现在这个时点上,哪几个领域可以首先冲进去发展出成长性公司或者独角兽公司?哪几个领域的应用容易生存、容易拿到市场而不仅仅是政府的项目?
“从人工智能角度看,我个人认为与健康、人脑相关的医疗领域机会比较大一些。”海兰信公司总裁、中关村融智特种机器人联盟理事长魏法军先生表示,“从产业角度讲,我们是比较专注在海洋领域,现在也在向大数据机器人方向走。”
未来的云与人工智能,机器人都会应用,这是一个新的领域,在中国对多数人而言做健康类产品是比较好的一个选择。
从机器人方向上看,与美国比较,无论是民用还是军用,我们能够真正产业化的机器人还很少,这也正是中国的机会。魏法军说:“比如目前我们在做智慧海洋,这方面的装备、机器人就不够多。对普通创业者而言,拓展地想开去,家用机器人是不是更好的一个发展方向?” 王田苗补充道:“从人工智能角度来说,只要有强数据,人工智能就可以先插进去,最容易做起来,医疗是,金融也是。”
郭浩然认为,从产业的角度讲,会有来自于技术的门槛。现在所说的人工智能很多技术离最终的应用还有一定的距离,未来的三、五年,我们第一看好人与互联网交流的方向,比较有价值。现在大概有上千万部带了互联网,又有自然语音交流的机器人,如何让家里的小孩、老人更多使用它,通过互联网更便利地传递到消费者手里,这里有很多工作可以做,而且还具备了技术、产业条件。纯粹的人工智能应用,现在还没有明显的商业模式出来,也因此会有很多的机会。我们的客户很多是机器人用户,类似于在必胜客里帮助服务员的机器人,目前已经商用化,在皇冠假日酒店里的机器人已经在商用化了,离产业爆发已经很近了。
王田苗问浩然:对于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方面的创业公司,你认为它纵向发展好还是平台发展好,你给创业者有什么建议?
浩然:我觉得创业其实和人生是一样的,要看禀赋,我小时候也非常喜欢NBA,但是到了18岁以后就基本不再有这个想法了,很明显没有这个禀赋。做平台客观上需要具备条件与禀赋,要有知识平台的广度。如果有条件可以做端到端,我建议做垂直,如果这个团队非常优秀,有世界级科学家,我建议你可以在一个技术点上突破,最后再横向走。
哈工大博实集团张玉春说道:我们更关心哪些点可以形成比较好的产业。最近看了很多人工智能、家庭服务类机器人项目,大部分针对智能家居的使用环节,因为应用太具体,使用者对它的可靠性、识别率都会要求很高,造成这个行业爆发点起不来。哈工大有几个学生创业,是人工智能情感表达方向,人脸识别、表情识别,一些情感表达的语言处理,因为是玩具,大家对它的精度要求不高,只要好玩和萌,这可能是人工智能在爆款产品比较好突破的一个点,这个行业市场非常大;在机器人领域,大家更关注核心零部件的突破,必须有一款核心技术,或者控制器,你才能够做工业机器人领域。中国要真正解决机器人应用,机器换人,不是一台单机设备,很多企业都是缺流程。中国工业自动化要解决的问题是系统集成的核心技术,博实是系统集成起家的,这是我们要重点做的方向。
王田苗总结这个话题:“在医疗、金融、安防、娱乐领域,它们的基点是强数据,任何的好坏是以数据来决策的,当然在这里面数据的路径,语音、触觉。服务机器人是2B到2C,2B由于市场小,转化为服务型,2C主要想通过陪护、聊天包括老龄化,这是目前在产业上思考的方向。”
从投资角度看,有多少比例的创业公司可以走到上市,多少比例是通过并购和出售,又有多少比例在半路上就死亡了?创业者们在出发的时候需要有清醒的认识,坚定信心,否则遇到困难会退缩。
张泉灵很形象地把公司分为了五类:
第一伟大的公司,无论上市或者不上市,这种公司是时间的朋友,时间的推延会让公司变的越来越强大;
第二是IPO标的公司,做这个公司的时候其实心里清楚,只有一段时间的窗口,不能始终是时间的朋友。比如零售,始终是时间的朋友,无论是线上线下,人总要买东西;但有一类公司未必是时间的朋友,时间往后推延的时候,这个技术可能被会超掉,或者这种生活模式会被改变,但是看到一段时间的窗口。如果你判断在这个时间窗口内,是可以完成规模化的利润,你就变成IPO公司,因为IPO核心是有规模化利润,你要想清楚你未来有没有规模和利润;
第三类公司,你发现它解决问题,在某一个方向上绝对有用,但是很难创造特别大的规模化利润,比如有用户的人用了你,创造了利润,你就是并购标的。很多技术类企业,创业之初要想清楚,是并购标底,在融资和招人的时候,你的决策完全不同;
生意类公司,这类公司可能没有特别强的可以被广泛应用的技术,但是在某一个领域某一个地域,的确挣钱没有问题,养活团队没有问题,那好,这其实也是不错的人生状态,你就踏踏实实把你的服务搞好,利润率做好,不要做伟大的关于IPO的梦,这是一种踏踏实实的生意类公司;
最后一类是故事类公司,大家都懂的。
因为涉及到技术、产品、市场模式、团队,真格基金的李剑威谈到:总体来讲,创业还是挺难的一件事,尤其要做到IPO,中国现在大概有4千家公司,新三板不算,可能有1万家公司,而整个中国有4千万家公司。去年资本寒冬的时候,经常有些文章写创业C轮死、B轮死、A轮死,有些是天使轮死。从美国创业服务类网站统计,大概80%到90%公司拿不到第三轮就死掉了,有的不需要拿那么多钱就上市了。创业尤其刚开始的时候就瞄着IPO去,会觉得希望很渺茫,但是我相信做得好的公司,真正IPO公司,包括海兰信的法军和在座很多上市公司的老总,他们刚刚开始做这件事的时候,我估计他们不会太想到IPO,因为当时没有条件想IPO。真正走出来的创业者,刚走出来时的出发点最重要。
谈到一些创业公司的焦虑,李剑威建议创业团队要将核心问题想清楚:我们办公司在解决什么问题,当你真正解决一个实际的问题,给这个社会、给你的客户提供最大价值的时候,总会走出来的。可能上市,可能被并购。你的出发点和你要解决的问题比市场上所说的上市赚多少倍更重要。你要解决的问题,和你对这个领域的热爱,才是支撑你走很远的一个动力。那些真正做得伟大的公司,都是很扎实的一步一步往前走,真正解决问题,提供价值的公司。他很哲学地分析说:信息发达也会造成信息过于对称,反而引起很多焦虑。大部分公司需要耕耘很长时间,甚至中间有很多次转折,但是因为团队很强,基本素质很好,又比较幸运,敏锐的发现机会并抓住了下一个机会。
魏法军接过话题强调:每一个创业者都是有梦想的,从创业的角度来说,大家的初心是对成功的追求,不管是像泉灵说的是哪种类型的公司,创业时候他的梦想是真的,他是要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创业者确实应该得到尊重。
王田苗总结道,泉灵对公司做了分类,其实也是一个定位。我想大概50%创新创业的公司都会死掉,因为竞争,40%左右可能会坚持下去,或者并购,可能只有5%左右走到IPO。当你珍爱的时候,不要感叹,你是最快的,也是能赢到最后的。
听说机器人利润很低,创业机器人是个很好的方向吗?
王田苗问新松机器人公司总裁曲道奎:据说机器人利润只有3%-5%,实际经济制造装备也是3%-5%,这样的数据能说创业机器人是个很好的方向吗?
“为什么从今天开始可能机器人的利润率要高,未来机器人是一个好的创业领域和空间?”曲道奎解释道:实际上现在机器人产业走了一个非常大的误区,以往说机器人一直没跳出机器设备、装备这么一个概念。现在80%以上还集中在机械结构机器上,是传统的工业装备、工业设备这个范畴,它的利润率几乎就在这个范畴里,所以我们要改变机器人现在的业态,未来的机器人绝对是信息电子人工智能,我们现在恰恰迎来这样一个阶段,机器人从技术的内涵向外延伸,完全要颠覆过去,未来的机器人80%是在软件、智能、云、感知、大数据方向发展。要将 “机器人”分开念,“机器” 人,是人工智能承载在机器上。
这次“机器人大讲堂·天使会姑苏创新创业天堂高峰论坛”汇聚了包括软银中国、真格基金、红杉资本、雅瑞资本,紫牛基金、立德创想、众合创投和苏大天宫等接近60家的知名投资商,不仅带来了资本,也带来了成功企业如何成长的经验,接下来的环节是一场更加精彩的来自长三角一带机器人与人工智能领域里创业者们的路演,资本与创业者们的对接在继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