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设备在医疗监护管理中的应用探索

 
日期:2017-01-08 14:49   点击数:2419   来源:中国数字医学   共有条评论
分享到
 

引言


医疗质量管理一直是医院管理的核心,提高医疗质量是医院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护理质量管理作为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备受医院管理者的关注。依托信息化手段以提高医院护理质量已得到业界的普遍认可。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基于信息化技术的医疗护理管理趋于数字化、智能化和精细化,从而对医疗监护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无纸化实时数据采集,智能分析处理,异常值预警,多终端显示。可穿戴医疗设备的出现,突破了传统的生命体征信息采集模式,其具有的便携性和智能性已逐渐成为监测人体体征的首选,为医疗提供新的诊断、治疗手段,解决了临床上重要的实际需求。


生命体征监护管理模式


生命体征是标志生命活动存在与质量的重要征象,是评估身体的重要项目之一,在日常的护理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传统的生命体征监测是定频次的测量,并由护士将体温、血压和心率等生命体征参数录入到护理记录中。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当今实时、连续、长时间地监测病人重要生命特征参数的医疗监护需求。通过在医疗监护管理中引入可穿戴设备,实现对生命体征参数动态的、实时的智能监测管理。


  • 传统的医疗监护管理流程 传统的医疗监护管理采用定频测量的方法。护士到床边采集病人体征数据,手工记录结果,所有病人测量完毕后,护士回到护士站,将结果手工录入到护理记录中,整个过程极易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也易带入因人工测量所带来的误差。而且定频次的测量方式既增加了护士工作量,又不能保证病人体征数据的连续性,从而不能及时发现病人的病情变化,不利于对病情的全程监控。传统的护理监测管理流程如图1所示。

 


  • 优化后的医疗监护管理流程 优化后的医疗监护流程:首先通过在病人身上绑定具有生命体征采集传感器的可穿戴设备,实时动态地采集病人的体征数据,改变了传统测量模式,实现对体征指标的动态监护和智能管理。整个采集过程都由系统自动进行,不干扰病人的休息及活动,提高病人的就医感受度。再通过无线传输介质(如蓝牙和WIFI),将采集到的生命体征数据发送到医院数据中心。在医院的数据中心,监测服务器对发送过来的体征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在护理记录中还可形成动态的生命体征图表,以便医生进行全面、专业、及时的分析和治疗。若采集到异常的生命体征数据,通过智能分析,立即发出异常报警,并通知医护人员,保证病人得到第一时间的救治,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优化后的医疗监护管理流程如图2所示。



通过分析以上两个医疗监护管理流程,传统的监护测量需要人工读数和转抄,方可完成生命体征数据的信息化处理;而优化后的监护测量流程无需人工干预,从一开始的采集到录入护理记录,由系统自动完成,而且对采集到的异常体征值,还能进行主动预警,实现了智能化管理。


  • 优化医疗监护管理的意义 能够实时动态的数据采集模式能全程监控病人的体征变化,通过软件,所有信息自动标绘到无纸病例上,从而使医生、护士和不同部门间更好地分享病患信息。


提高了病患的护理服务质量。护士无需影响病患休息就可以立即监测到病患体征变化,这也减少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来完成其它护理工作,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优化了诊疗流程,减少护理人员录入生命体征数据的时间开销。护理人员不需要去病人床边定频次的测量,只需要给病人带上具有生命体征采集传感器的可穿戴医疗设备,在护士站就可实现对整个病区病人的生命体征实时监控,异常体征数据的出现更会以报警的方式通知护理人员,使病人得到及时救治。提高医院的护理管理水平,提升了医院的医疗质量管理水平;连续生命体征数据,能够为临床提供更具价值诊疗基础数据,提高医生的诊疗水平。


转变对病人的服务模式,从被动服务变为主动为病人服务,提升医院对病人的医疗服务质量。


使得三级护理迈向了无人化、无纸化、实时化和网络化,将护士从繁重的测量中解放出来,不仅降低了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还使得医院的护理资源得到了更加合理的配置,节约了医院人力成本开销,提高医院的效益。


 效率分析


从采集开始时间到录入护理记录中形成图表的时间定义为录入时间t(t≥0)。t越小则说明效率越高。以体温测量为例,测量体温是病房最常见的护理操作,常规1天2次,发热病人则需1天多次,甚至可达10余次。


在我院试点病区进行调研发现:医院试点病区有3个,每个病区20个病房,每个病房3个病人,护士每天测量体温2次。一个护士平均每天对每个病房单次耗费的录入时间至少要2.5分钟(=150s)。而在引入可穿戴设备后,护士所耗费的录入时间只有在病人入院时候为病人佩戴体温采集器所耗费的时间(每人每次30s),之后系统都会自动采集,不用再去关注。




图3表明,在首次测量耗费时间与病房数的关系对比中,传统的体温测量录入时间会随着病房数的增加呈线性递增,而优化后的体温测量耗费时间也呈线性增长,但增幅要小于传统测量方法。这是因为在第一天,护士要耗费为病人佩戴体温采集器。


图4显示,在一个病区(20个病房),传统测量方法每天的体温测量耗费时间为3000s,而优化后的体温测量在第一天、第八天和第十五天是1800s,其余天数控制在1s以内,这是因为可穿戴式体温采集器的电池使用寿命为一周,满一周后需要更换所导致。而优化后的体温录入由于不需要人工干预,全程自动化采集录入,在首次安装后,测量时间不会随着病房数的增加。


图5是两种方法分别进行连续三周体温测量耗费时间的总和对比,可以看出传统的测量方法呈线性递增,而优化后的测量方法呈梯度递增,且增幅明显小于传统方法。可见,优化后的体温采集录入效率明显高于传统的模式。



结语


引入可穿戴医疗设备的医疗监护管理模式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自动采集病人的生命体征信息,并经过后台分析处理,以图文的形式显示,供医护人员查阅。对于异常值,还具有智能报警处理功能,保证病人得到及时救治。整个过程降低了手工录入带来的出错风险,降低了医护人员的感染风险,提高了病人诊疗过程的精细化管理程度,从而提高病人的就医感受度、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医院的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