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保监会:扎实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7月4日召开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表示,当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得到持续提升,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取得积极进展,金融业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下一步,将坚持稳中求进,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 当天的发布会上,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首席风险官、新闻发言人肖远企,首席检查官杨丽平也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大型银行“掐尖”?低利率贷款是否可持续? 近年来,银保监会在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民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要求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一些成效,实现了信贷增量扩面,融资成本有效降低,同时完善了“敢贷愿贷”机制,也提升了“能贷会贷”能力。 在此过程中,大型银行积极发挥“头雁”作用,显著提高小微企业贷款速度。截至5月末,大型银行普惠型小微贷款余额2.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3.7%。 对于外界关注的大型银行“掐尖”现象,杨丽平回应,目前小微金融市场空间较大,普惠型小微企业法人和企业主贷款户数占有纳税申报企业的比例仅为26%。从大型银行的客户情况来看,主要还是结合本行数据与整合外部数据,先立足于在本行有业务的小微客户进行筛选。她表示,中小地方性法人银行在整个小微企业贷款当中依旧是主力军,地方法人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的总量占整个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总量的55%,这部分银行有自己独特的经验和优势。 “适度竞争可以更好帮助银行改善服务。” 杨丽平强调,不可否认,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在小微企业的客户上肯定会有一些重叠。但是通过大型银行发挥“鲶鱼效应”,能够带动市场的活跃程度,也可以促进小微企业客户群体下沉,把小微企业市场服务的“蛋糕”做大。杨丽平表示,下一步,银保监会将继续指导大中小银行都发挥好各自的特长和优势,形成优势互补、良性竞争的差异化服务格局。 另外,外界也非常关心5家大型银行新发放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4.79%是否商业可持续。杨丽平表示,大型银行发放小微企业贷款的定位是保本微利,对此,各行加强成本核算、改进风控,不断完善产品和服务。同时,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更准确识别风险,降低对抵押担保的过度依赖,从而降低自身的资金成本、运营成本、风险成本。另外,国家也对小微企业贷款给予了优惠政策,比如人民银行对普惠金融实施定向降准、创设定向中期借贷便利,财税部门也有相关的政策,这些都会反映在小微企业贷款定价当中。 杨丽平提醒称,个别银行将低利率资金贷给企业之后,相关的资金被用于套利购买理财产品,对此监管也要求各行加强贷款的流向管理,让低成本资金不被挪用,更好地服务小微企业。 纠正保险业市场乱象 “近几年来,我国保险机构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也出现了盲目扩张和乱象。乱象集中表现在公司治理薄弱、违规资金运用、产品创新不当、销售误导、财务业务数据不真实等方面。”梁涛在发布会上表示,针对上述问题,银保监会党委正式成立后,于2018年5月份召开了深化整治银行业和保险业市场乱象的工作推进会议。 在具体工作上,一是要求全面自查,部署所有保险机构针对市场乱象整治重点,自查本机构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认真整改,确保整治工作落到实处。二是聚焦重点,扎实开展监管检查。2018年,监管部门对保险机构开展检查1466次,累计投入力量9793人次。今年检查的内容主要覆盖公司治理、偿付能力、资金运用、车险、农险、短期健康险等方面。三是依法依规严格惩处,保持高压态势。特别是落实双罚制,加强对高管人员的处罚,综合采取了限制业务范围、责令停止接受新业务、吊销业务许可证、撤销任职资格、禁止进入保险业等多种处罚措施,切实提高违法违规成本,使得机构不敢违规、不能违规、不愿违规。 梁涛表示,通过持续整治,取得了明显效果,保险市场的乱象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纠正。今年1至5月,共处罚保险机构277家次,对机构罚款4400多万元,责令停止接受新业务15家次,吊销业务许可证两家次。处罚责任人员416人次,对个人罚款将近1600万元,撤销任职资格18人次。同期,保险业为全社会提供风险保障总额2500万亿元;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为29万户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了增信服务。目前,保险业开展的大病保险已经覆盖了11.29亿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患者实际报销比例在基本医保基础上平均提升了10至15个百分点;保险资金通过投资债券、股票、股权等,已为实体经济直接融资8.8万亿元。目前来看,保险资金投资更加理性。保险机构风险合规意识明显增强,投资更加审慎理性,前几年个别机构非理性举牌、境外激进收购等行为得到明显遏制,保险资金运用总体平稳。此外,制度短板也得到有效弥补。2018年以来,修订出台规章和规范性文件20多项。部分制度滞后、缺位、交叉重叠和相互冲突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公司治理、资金运用、产品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监管能力自身建设等重点领域的制度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牵好公司治理这一“牛鼻子” 此前,金融领域发生的一些案件反映出部分经营机构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股权关系不透明、不规范,比如说股权代持的问题;还有关联交易管理粗放,存在着利益输送问题;发展战略盲目追求粗放扩张,内部管控与发展速度不相匹配。 对此类问题,梁涛在发布会上表示,银保监会高度重视公司治理工作,于去年4月份召开了中小银行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座谈会,对健全银行业和保险业的公司治理机制,组织调研和部署工作;“三定方案”出台以后,专门设立了公司治理监管部,统筹银行和保险业的公司治理监管工作。 “我们通过补齐制度短板,加强检查评估,并强化问责,持续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提升公司治理的合规性和有效性。”梁涛表示,在监管实践中,坚持分类施策,对不同的机构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实施差异化监管。比如,对国有大型银行和保险公司,重点推进党的领导和公司治理的有机融合,在将党建写入公司章程的基础上,持续推动国有银行、保险机构公司章程与党委的议事决策规则有效衔接,完善“三重一大”事项决策的内容、规则和程序。对于中小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重点开展股东股权和管理交易乱象的整治,严厉打击股东股权违规行为和通过非法关联交易进行利益输送的现象。 梁涛表示,下一步,银保监会将以提升银行业和保险业机构公司治理的有效性为核心,持续加强公司治理监管。一是进一步弥补公司治理监管制度的短板,完善银行保险业公司治理的监管制度体系,在公司治理的机制、股权管理、交易管理方面补齐制度短板。二是开展银行保险业机构公司治理的评价,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落实。三是推动公司治理监管的信息化系统建设,提升公司治理监管信息化水平和科技化水平。 开放节奏整体不受外部因素影响 在当天的发布会上,有记者提问“外部不确定性因素是否会影响中国对境外金融机构入华的立场和审批节奏”。对此,肖远企表示,这一问题也是银保监会非常关注的内容,并正在采取相应的措施。 肖远企强调,银行保险业对外开放整体上不受外部因素左右,主要还是根据行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根据防控风险和对外开放整体的需要。“我们长期认为,一个开放的、活跃度高的金融市场是有利于防控风险,有利于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结构,也有利于提高整个金融市场效率的。” 去年4月份,银保监会推出了15项开放措施,今年5月份,政策继续发力,推出12项开放措施。肖远企表示,今后还将根据需要,陆续推出更多的开放措施。“我们在对外开放方面,尤其欢迎那些有专业专长,在细分市场有特殊产品和管理经验的外资机构进来。”他举例谈到,在不良资产处置、财富管理、商业保理和健康养老保险领域,非常欢迎境外的金融机构来华开展业务。同时,也欢迎境外的金融机构等参与中国银行保险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改革重组,特别是中小机构的改革重组,包括可以采取一些法治化、市场化的收购、兼并、合并的方式。 另外,肖远企还提到,此轮开放既鼓励新的机构进入,也鼓励已经在中国境内营业的外资保险和银行等金融机构一同享受开放带来的利好。“比如,去年我们推出开放新措施以后,外资银行在市场的深度方面大大拓展,同业业务和零售业务都得到比较好的发展,既有利于现有在华经营的外资机构,也有利于新进入机构与中资机构一起相互借鉴学习,共同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活跃度,提高金融市场整体效率。” 回应社会关切 梁涛在回应安邦集团风险处置情况的问题时表示,安邦集团股权管理比较混乱,治理机制也比较失效,“三会一层”形同虚设,风险不断积聚。他介绍,2018年2月23日,银保监会依法对安邦集团实施监管,监管以来,银保监会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监管措施。 第一,保稳定。主要加强一线管控,通过综合施策,全力确保现金流安全,切实维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第二,瘦身。在确保稳定的同时,按照法治化、市场化原则,通过公开挂牌等形式,坚决处置出清与保险主业协同性不强的海外资产以及非核心的金融牌照,目前,有超过1万亿元的各类资产已经或正在剥离,公司资产规模有了明显下降。第三,纠偏。梁涛表示,此前安邦主要是发行一些中短期理财型产品,现在通过采取措施,持续降低中短期理财性产品的规模和占比,到今年年底,预计占比不会超过15%,推动公司全面回归保险主业。第四,推动重组。稳步推动引战重组,推动公司逐步实现正常经营。 “总的来看,在各方大力支持下,安邦集团的风险处置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风险得到了初步控制,没有发生处置风险的风险,公司利益相关方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梁涛表示,下一步,银保监会将按照中央的部署,加快推进资产处置、业务转型、拆分重组等各项工作,稳妥有序处置安邦集团的风险,打赢安邦集团风险处置的攻坚战。 另外,自包商银行接管以来,受到市场广泛关注。周亮表示,目前,包商银行的各项业务已经完全恢复正常,市场上个别中小金融机构的短期流动性困难,在采取了果断措施后,风险已经得到化解,现在市场是非常平稳的。 |
更多>>推荐图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