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广东省创意机器人大赛在广东科学中心举行 智能仓储机器人“学生造”
选手在制作机器人。 本版图片均由 刘肖勇 摄 本报讯(记者 刘肖勇 通讯员 吴晶平)2个普通的小马达,几个简单电子元件和几根电线,再添加些常见的环保材料,就可以制作出一个造型酷炫、活灵活现的智能机器人,它不仅能行走、识别和装卸货物、甚至能将货物运输到指定的地方。而如此高科技的仓储机器人竟然是一批中小学生在第六届广东省创意机器人大赛上制作的。 仓储机器人创意源于高速发展的物流业 10月28日-29日,第六届广东省创意机器人大赛在广东科学中心举行。本届大赛的主题为“仓储机器人”,分为基础型与编程型两种竞赛项目,要求参赛者根据一定的标准设计并制作机器人,并现场进行激烈的比拼。大赛共有来自全省各地市的171个单位、274支队伍,1300多名师生报名参赛。大赛共评出一等奖40个;二等奖59个;三等奖92个;优胜奖35个,创意发明专项奖5项;优秀园丁奖161名,优秀组织奖31个。 本届大赛主题创意来源于当今发达的物流业,大赛模拟物流仓库的智能管理过程,要求参赛选手设计和制作仓储机器人,按照任务要求,进行货架识别、货架搬运、线路规划等系列操作。仓储机器人的设计目标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参赛选手使用相同的基础材料包,通过不同的结构设计和控制方法,完成尽量多的搬运任务。大赛的比赛规则既评判参赛作品的创意水平和科学性,又比拼参赛作品完成的搬运任务量和准确率。比赛内容涉及到电子电路、机械结构、编程等具体知识,难度比以往的大赛有较大提高,能够全面考察参赛选手相关的理论基础和知识水平,以及动手、创意、合作能和创新思维等,对学生们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及编程思维等多个方面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依托创意机器人大赛打造科普链 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谢先德表示,他对创意机器人的馆校合作模式和科普传播进行了长期的跟踪关注。这个平台创建了“由科技和教育系统支持,由科技馆为主导和枢纽,联合高等院校和高新企业进行教育资源的研发和生产,面向中小学校应用和普及推广”的馆校合作模式,打造了“研发生产应用-普及推广”科普链,同步践行了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在科普传播模式中具有明显的创新性和示范性。这种政府搭台,科技馆、高校和高新企业唱戏,各中小学校应用普及的馆校合作模式和科普传播值得大力推广。 广东省创意机器人大赛受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和广东省教育厅指导,由广东科学中心和广州市教育局联合主办,广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广东省科技馆研究会、广东发明协会、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计算机学会智能软件与机器人分会、广东省计算机学会软件工程分会和广州市计算机学会等单位共同承办,是深入实施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展翅计划”和广州市科技教育提升工程的重要举措。此前大赛已成功举办五届,受到广大师生的普遍欢迎。通过大赛平台,进一步提高了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了更多创新人才后备力量。以创意机器人大赛为主要内容的广东科学中心机器人活动进校园项目,在2013年第13届亚太科学中心大会上荣获国际奖项——“ASPAC国际创意科学传播奖”,是中国国内首个获此奖的项目。 大赛旨在提高我省中小学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制作水平,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机器人,喜爱机器人。大赛遵守公平、公正、公开、文明的原则,面向全省中小学生开展。参赛作品强调创意设计,体现青少年的知识技能、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精神。 大赛的所使用的机器人套件由广东科学中心联合华南理工大学和高新企业联合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项目自2011年开展以来,迄今已研发套件16套,获得专利10项,以创意机器人为载体的相关活动普及学校3800多间,普及人数超过160000人次。大赛面向全省中小学校,为了提升大赛水平和拓展辐射面,自2016年起,广东科学中心组织开展了全省地市的试点推广和试点预赛活动,取得显著成效,创意机器人大赛已成为我省青少年科技竞赛品牌项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