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高校“合奏” 加快协同创新脚步

 
日期:2019-03-22 10:58   点击数:2216   来源:南方网   共有条评论
分享到
 

6所香港高校在深设72个科研机构,珠三角或将落户超10所新高校

  3月15日,澳门大学与珠海横琴新区签署协议,将联手共建产学研示范基地,横琴新区将为澳门大学免租提供10000平方米科技创新载体和1亿元重大研发机构扶持资金及天使投资基金;在几天前,香港科技大学透露,未来除了在广州建设南沙校区外,在深圳的布局也将从南山区虚拟大学园延伸到福田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这些都是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加速合作以及科创要素加快流动的缩影。
  据不完全统计,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包括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佛山理工大学等在内,珠三角或将新增超过10所高校。
  澳门科技大学教授梁勇指出,一个高水平的“高校群”正在广东逐渐成形,加上香港、澳门的高校,这个巨大的高校群未来可能产生“化学效应”,助力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一批新大学将落户珠三角
  目前,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区项目正在进行房屋拆迁服务公开招标,计划今年年底动工。2018年底,广州市与香港科技大学签约,广州校区由广州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办学,先招硕士、博士研究生,再招本科生,总招生规模1万名左右。
  今年1月,广州市政府正式批复广州交通大学选址在广州黄埔区。此外,黄埔区还将加快中国科学院大学广州学院建设,引进南洋理工合作办学。
  据深圳市教育局透露,深圳今年将加快筹建包括加快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深圳师范大学、深圳音乐学院等高等院校。
  除广深外,不少珠三角城市纷纷亮出“高校牌”,为本土新大学“站台”。
  今年两会,东莞市委书记梁维东向外界透露,东莞正谋划在滨海湾新区成立新的理工科方向大学,吸纳创新资源和高端人才;上个月,佛山市市长朱伟公开表示,佛山将高起点建设佛山理工大学,选址佛山新城。此外,佛山还将引进北京外国语大学、东北大学等学校到佛山来办研究生院。
  据不完全统计,未来,深圳、广州、东莞、佛山、中山都将有新大学问世。无论是本土孕育新大学,还是吸引港澳地区高校或引进国外资源合作办学,虽路径不同,但各地有着相同的目标,即以大学建设助力城市创新驱动。根据深圳市委、市政府2016年10月印发的《关于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争取到2025年,深圳的高校要达到20所左右,成为南方重要的高等教育中心。
  粤港澳高校合作加大源头创新
  “这是城市发展的需要,也是响应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举措。”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李凤亮如此分析新一轮高校建设热背后的动力。他认为,随着加大高等教育投入,新建一批新大学等,近些年广东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但要匹配广东经济发展速度、质量,在做强已有高校基础上,还需要建设更多高水平的大学。而各地也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机遇,希望通过高等教育来聚集、培养创新人才,加大源头创新。
  值得一提的是,珠三角新大学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港澳。在中山,澳门科技大学在板芙镇购买1800多亩土地及建筑物,拟以研究生教育起步,条件成熟再办本科教育;香港科技大学则沿着广深港高铁布局;深圳计划新建的深圳音乐学院已交给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筹建。
  日前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和人才高地,其中就包括推动教育合作发展。支持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鼓励联合共建优势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
  规划总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的深圳市南方科技大学深港微电子学院正在加快建设中,该学院由南方科技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共建,并与香港大学、澳门大学深度合作,目标是推动以集成电路、人工智能、5G移动通信为关键领域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为解决我国芯片“卡脖子”问题和粤港澳大湾区微电子产业发展作贡献。
  这可谓一场双赢的合作。该学院筹建办执行主任于洪宇介绍,集成电路设计业规模居全国首位的深圳,每年集成电路设计人才供应量缺口达60%,这与深圳产业地位极不匹配。
  一项调研报告显示,上述三所港澳合作院校共有30多个微电子相关专业教授有强烈意愿来南科大共建联合实验室,“教授们的科研成果要想产业化,深圳有着更大的市场和更好的产业链。而且南方科技大学生源质量很好,教授们可以在这里找到好的学生及研究助手。”于洪宇说。
  珠三角新大学理工、新兴学科特色更鲜明
  从珠三角与港澳合作新建大学或机构的专业看,无不与所在城市的产业需求、未来发展密切相关。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区拟开的课程包括人工智能、数据科学、机器人自动化系统、高级材料制造、生物科学及生物医学工程、金融科技等,正与广州“IAB计划”相呼应。结合自身特色,香港大学成立一个专门工作小组,在内地拓展资源。合作项目包括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广药大—港大创新平台等。
  2018年5月,国家科技部批准内地科研资金过境到香港使用,这促使香港高校纷纷抓紧机遇,进一步加强与内地合作。在合作中,珠三角城市在建筑用地、资金投入等方面也拿出诚意。如在澳门大学与珠海横琴新区共建的产学研示范基地,横琴新区将为澳门大学免租提供10000平方米载体和1亿元重大研发机构扶持资金及天使投资基金。
  纵观珠三角新大学专业设置,会发现理工科和新兴学科特点更加鲜明。如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将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生命健康、智能工程、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设立学科专业;东莞规划的新理工类大学聚焦新材料,将助力大湾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培育本土创新力量;佛山理工大学学科设置以工科为主,兼具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肩负着与所在城市资源互补的使命。
  若从新学校的名称看,“科技”与“理工”占据很大比例。佛山、东莞、深圳,不约而同呼唤“理工大学”。东莞更是二度呼唤“理工”大学。某种程度上说,“理工”指向制造业的根本,“科技”是对转型升级的期盼。新大学的“定语”,也是珠三角城市对湾区建设自身短板的判断。
  “这几年广东高校建设围绕‘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展开,而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契机下,一些新大学专业学科的特征更加明显。”李凤亮分析认为,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兴学科,跨学科交叉学科,以及一些跨国开展的国际化专业等或将成为趋势。而新大学带来的专业布局的变化,也会进一步推动珠三角的经济转型、产业升级。
  大湾区崛起呼唤“最强大脑”
  今年以来,香港多家高校陆续公布与内地合作的科研项目。
  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新闻发布会透露,目前已有6所香港高校在深圳设立了72个科研机构,转化成果及技术服务近300项,粤港联合创新资助项目达151个。
  无论是广州黄埔区和南沙区、还是东莞滨海湾新区,抑或佛山新城、深圳光明区,不少新院校、科研转化项目所在地都属于新城区。这些新城区,也是观察珠三角城市发展的风向标。
  上周,中山市市长危伟汉表示,要进一步优化规划设计,着力将马鞍岛打造成为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新中心,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东莞滨海湾新区城市总规提出,要以打造东莞新增长极和城市副中心的目标,加大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力度,使其成为引领东莞未来三十年发展的战略支撑。
  观察人士指出,要完成“城市中心”的定位,最离不开的就是年轻人口和新兴产业。大学建设,无疑起到“人口枢纽”“产业枢纽”“创新枢纽”“开放枢纽”的功效,将为新城区带来全新的活力,继而为各城市创新发展注入新动力。
  有评论认为,硅谷崛起的本质就是斯坦福大学和伯克利加州大学等进行人才聚集、资本汇聚、技术转化不断正反馈和强化的过程。单个学校资源有限,区域内不同学校资源共享,协作发展,才可以做强竞争力、吸引力。
  李凤亮认为,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高等教育合作、协同创新是非常重要的抓手,也是趋势。他建议各高校在思想解放的同时,政府相关部门也应建立可操作的运行、合作机制,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的深度合作。
  如果站在世界湾区发展格局审视,此轮珠三角新大学建设,还有更大的意义。“从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看,高校、科研机构越多,城市的科技力量就越大。教育资源雄厚,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就越强。”中国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徐逢贤说。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院长张林认为,更多“聪明脑袋”的聚集,有利于高校发挥创新枢纽作用,带来更多基础性创新的可能,弥补粤港澳大湾区在源头创新不足的短板,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