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发展布局持续优化 打造广州创新发展极

 
日期:2018-03-01 09:01   点击数:2164   来源:南方网   共有条评论
分享到
 

  2017年,广州市科技创新委以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动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区、各相关部门的配合支持下,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科技创新的一系列重要部署,坚持市场导向、企业主体,打破路径依赖,全力以赴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城市和国际科技创新枢纽,打造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新成效。

  2017年科技创新工作主要数据亮点:

  一是科技创新企业发展迅速。新增科技创新企业4万家,总数突破16.9万家;净增高新技术企业4000家以上,增量仅次于北京,总数超过8700家,连续两年呈爆发式增长。二是重大创新平台布局取得突破。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获省政府批准组建并正式挂牌,国家先进高分子材料产业创新中心、省印刷及柔性显示技术创新中心分别获批组建。三是科技成果转化加速。技术合同交易额达357.51亿元,同比增加23.45%;李立浧院士主持完成的“特高压±800kV直流输电工程”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实现省、市牵头完成特等奖项目零的突破。四是科技金融撬动效应明显。4亿元规模的广州市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推动银行授信金额超过100亿元,发放贷款60亿元,全国同期规模最大;新增广州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147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16家,总数分别达4328家、465家;在全国率先设立海珠、黄埔、天河三座风投大厦。五是孵化育成载体量质提升。众创空间、孵化器总数分别达164家(国家级53家)、261家(国家级26家),孵化面积909万平方米,优秀国家级孵化器数量连续三年居全国前列。六是双创环境持续优化。广州连续两年位居机遇之城大陆城市榜首,海归回国就业意向城市排名全国第二;2017年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广州赛区参赛企业3154家,占广东省的75.14%,超过了除上海、广东以外的所有省级赛区。七是政务服务能力再上新台阶。“基评”综合排名从第25位上升至第4位,获评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讲解大赛优秀组织单位,省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市政协提案先进单位,火炬统计工作连续七年获国家表扬。

  (一)加强统筹规划,科技创新发展布局持续优化

  一是科技创新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形成以“1 9”科技创新政策为指引、系列细化政策措施为抓手,全方位、多层次的创新政策体系,聚焦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标杆企业重点服务、企业研发投入引导、科技金融融合、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建设、人才集聚等,政策竞争力总体上居全国前列。经过持续组织实施和宣传贯彻,创新政策“组合拳”成效显现,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实现重大突破,孵化器数量、面积和服务能力全国领先,科技金融发展态势良好,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加速集聚。

  二是科技创新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切实加大改革力度,推动“三个转变”,为科技创新“赋能”。推动科技管理向创新治理转变,以发挥广大科技工作者和企业家才能为导向,深入实施简政放权,155项申报信息压减至96项,相关佐证材料压减幅度达66.6%;首次实施科技计划部分立项权下放试点,探索实施“以赛代评”新模式。推动财政科技经费投入方式转变,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导向作用,实现“2个80%”:后补助、科技金融等方式支持的经费约占80%,形成结果导向、市场导向的管理模式;支持企业或企业牵头承担项目的经费约占80%,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以及对产业支撑作用。推动传统科技部门向驱动创新发展部门转变,突出抓宏观、抓战略、抓统筹,强化市区联动、部门协同,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服务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是科技创新发展格局进一步提升。加强规划引领,印发实施《广州市科技创新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明确“十三五”期间广州市科技创新发展目标、实现路径、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优化空间布局,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和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以珠三角(广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统筹、整合各类科技园区,连接知识城、高新区、科学城、智慧城、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生物岛、大学城、国际创新城、南沙明珠科技城等创新节点,打造“北斗矩阵式”广州科技创新走廊,形成创新发展的核心轴。优化产业布局,聚焦IAB、NEM产业,打造高端高质高新产业体系,富士康第10.5代显示器全生态产业园、乐金8.5代OLED、思科智慧城、广汽智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园、通用电气生物科技园、百济神州等重大产业项目动工建设;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吸引腾讯、阿里巴巴等17家企业入驻,总投资规模达630亿元;与南沙区通力合作引进海尔集团落户南沙建设海尔华南总部、海尔金控华南总部、智能制造及智慧物流中心、双创中心等,首期总投资约200亿元。

  (二)分层分类精准扶持,企业主体量增质提

  一是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再创新高。市区联动,举办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宣讲培训会16场,2600多家企业近4000人参加。深入挖潜,筛选出5000多家潜在企业精准服务、重点培育。全年推荐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企业8025家,是2015年(823家)的10倍、2016年(3935家)的2倍;净增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000家,总数超过8700家,在2016年实现突破的基础上再上新台阶(2015年净增263家,总数1919家;2016年净增2820家,总数4739家),连续两年净增量仅次于北京。

  二是科技创新企业持续发展壮大。遴选了101家创新标杆企业,开展重点跟踪服务和资金扶持,发挥创新标杆企业示范带动作用。模式创新、业态创新的科技创新企业不断涌现,10家企业入选2017中国最佳创新公司50强,仅次于北京;13家企业入选2017德勤高科技高成长中国50强,排名全国第一。印发《分层分类服务科技创新企业做强做优做大行动方案》,按照初创孵化期、成长壮大期、扩张成熟期的生命周期,着力政策扶持、金融服务、平台支撑等三大方面和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研发投入、人才集聚、对外合作、先行先试等具体举措,推动企业科研做强、产品做优、规模做大。形成了以金发科技、微信、UC动景、广州数控、海格通信、广电运通、金域医学、达安基因、视源电子、赛莱拉、酷狗音乐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

  三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多措并举,通过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国家税收政策以及企业研发投入补助等财政政策,引导企业广泛建立研发机构。推动规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比例提高至40%,年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比例提高至100%。落实国家税收政策方面,4318家企业享受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减免税收33.77亿元;落实财政政策方面,4045家企业享受研发投入后补助7.65亿元。在各项政策引导下,涌现了一批企业牵头建设的国家、省级研发中心,比如国家先进高分子材料产业创新中心(金发科技)、省印刷及柔性显示技术创新中心(聚华显示)、省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广汽集团)、省机器人创新中心(国机智能)等。

  (三)加速创新载体建设,平台体系日益完善

  一是多层次实验室体系逐步建立。加快组建省实验室,着力提升我市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能力,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获省政府批准组建,聘请裴钢院士担任理事长,裴钢院士研究团队、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斯坦福大学托马斯·苏德霍夫教授研究团队等一批高水平科研团队将加入。海洋科学领域省实验室基本确定落户广州,环境研究院积极争取中。大力培育各级重点实验室,推动国家、省、市三级重点实验室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全年新增计算智能与网络空间信息等13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光谱分析与功能探针等9家市级重点实验室。目前,全市共有19家国家重点实验室、213家省重点实验室,分别占全省的70%、69%。在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11家被抽取单位全部评估通过,3家获得优秀等级。

  二是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成果丰硕。新增省级新型研发机构8家,总数达52家,数量居全省第一。鼓励新型研发机构创新体制机制,引进创新人才团队及项目,形成一批集成性、标志性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干细胞多能性与重编程机理研究集体”获2017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清华珠三角研究院设立了13个高水平研发中心,聚集了清华大学副校长尤政院士、清华大学陆建华院士、美国科学院戴宏杰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王浩院士等一批高端人才团队,引进微小型超级电容器、可快速充放电铝离子电池、超宽带无线芯片近20个高科技项目落户广州。

  三是孵化育成能力明显提升。实施靶向扶持,以孵化企业上市(挂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创业导师培养等为导向,给予众创空间、孵化器针对性奖励和补贴,引导其提升孵化服务能力和水平。2017年第6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广州赛区12家冠军企业中,10家来自孵化器。在IAB、NEM领域涌现了达安医疗健康、冠昊生命与健康、华南新材料等一批专业孵化器。达安医疗健康产业专业孵化器以其独特的三链融合(企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模式,整合并开放内部资源平台,聚集生物医药企业逾20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0家,新三板挂牌企业9家,创业板上市企业1家,进入IPO企业10家。

  (四)强化科技供给,核心技术研发能力有效提升

  一是产业技术攻关进一步强化。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聚焦IAB、NEM产业着力突破共性关键技术,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25个方向的产业技术攻关。瞄准未来产业关键技术,探索支持AR/VR技术、无人技术、基因诊断和治疗技术、石墨烯材料运用、区块链等五大领域技术。积极参与国家“宽带通信与新型网络”重大专项部省联动工作,推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布局我市。

  二是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不断加强。支持广州地区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原始创新,鼓励科研人员自主选题开展前瞻性、创新性的基础研究工作。依托省自然科学联合基金大力推进基础研究,该基金近4年累计支持我市区域内研究项目4000多个,金额超过8亿元,占全省比重超过80%。华南理工大学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2017年成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分子聚集发光”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未来10年获得资助经费将超过4亿元,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迄今为止资助力度最大的项目。广州市健康医疗协同创新重大专项实施三年来成效显著,专项一至三期项目发表SCI论文403篇,申请专利279项、获得专利授权81项,获得国家级奖励9项、省部级奖励21项,注册新产品49项,有效提升了我市在健康医疗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加强广州超算中心的推广应用, “天河二号”主机系统用户总数突破2500家,是全世界用户数量最多,也是利用率最高的超级计算系统之一,支持606个科研团队产出高水平论文1580篇,其中SCI论文占比超80%,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发表在《科学》《自然》《细胞》三大国际顶级期刊上。

  三是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发展壮大。在5G通信技术、通信芯片、新型显示、网络安全、大数据应用等领域推动企业牵头新组建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37家,总数140家,成员单位超过1800家,涵盖各领域龙头企业、上下游配套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及中介、投资机构等。广州生物3D打印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推出人工硬脑膜、个性化颅骨、复杂医学模型等创新型产品;智慧银行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推出“互联网 可信身份认证”远程智能设备及政务综合智能平台应用产品,在国内首创智能政务无人柜台安全服务模式。

  四是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建立了科技成果转化数据库,汇集科技成果9260项,为全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支撑。开展技术合同登记6612项,为企业减免税收3.7亿元。形成以广州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广州交易所集团、汇桔网等为代表,国有控股、民营资本共同参与的多种所有制、多层级技术(知识)产权交易体系。华南(广州)技术转移中心落户南沙,省、市、区拟分三年投入1.8亿元。创交会展出创新创业成果约1300项,举办各类科技成果对接活动约40场,对接落地项目63项,成果转化落地金额62.1亿元。

  五是支撑服务民生福祉作用凸显。围绕民生领域热点难点技术问题,协同卫生、农业、环保、城管、公安、水务、民政等部门,重点支持了一批社会民生领域共性关键技术攻关重大项目。“广州地区PM2.5来源解析及消减控制措施研究”等一批科技项目成效显著,技术成果在行业内得到有效应用推广。“法医硅藻检验关键技术及设备”项目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被公安部定为行业标准并在全国22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推广应用,解决了1900多宗疑难案件死因鉴定难题,获得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五)优化创新生态,全社会创新活力进一步释放

  一是科技金融融合发展有新突破。全力推进科技金融三大行动计划,成效凸显。实施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风投创投中心行动计划,财政投入50亿元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引导基金获批,全国首个创新资本研究院、广州首个创投小镇落户洋湾2025创新岛;成功举办全国首个创投周,超过100家科技企业获得机构意向投资。实施科技信贷行动计划,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新增备案企业4700多家,累计超过9000家,978家获得贷款企业中,首次获贷比例达34%,纯信用贷款比例达73%,切实解决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实施以新三板挂牌为抓手的多层次资本市场行动计划,推动全国中小企业转让系统华南分中心落户荔湾区新三板大厦,与广州股权交易中心联合共建“科创板”,建立数据库对3000家科技企业开展挂牌重点服务。465家新三板挂牌企业中,科技型企业423家,占比91%;新增主板上市企业18家,科技型企业达17家。

  二是创新人才和团队集聚有新成效。积极落实“1 4”人才政策,推进产业领军人才集聚,评选出创业领军团队11个、创新领军团队10个、创新创业服务领军人才9人、杰出产业人才29人。广州地区5位创业人才入选第14批国家“千人计划”创业人才项目,入选人数与上海并列全国第一。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遴选珠江科技新星近900人,自2011年以来,涌现了以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林浩添、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陈捷凯、广电运通金融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梁添才为代表的一批青年专家学者。在穗工作的诺贝尔奖获得者6人、两院院士79人,“千人计划”专家281人、“万人计划”专家95人。华南理工大学引进的中科院唐本忠院士在世界上最早提出聚集诱导发光概念,在光材料研究领域取得重大原创突破,获得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三是开放式创新广度和深度有新拓展。与欧美发达国家合作有新突破,成功引进斯坦福国际研究院、美国冷泉港实验室,深化与英国伯明翰大学等政府间框架合作伙伴交流合作,2013年至今转化先进技术成果400多项;成立驻美国硅谷、波士顿和以色列特拉维夫办事处。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更加紧密,同乌克兰国家科学院、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建立新型科技合作模式和机制,中乌巴顿焊接研究院成为首个成建制引进国外科学院所的国际研发平台,完成现代焊接装备及工艺等5个平台建设,建立了以中乌两国院士领衔的150多人国际化优秀科研团队。深化与港澳台在创新创业领域的合作,推动香港科技大学在穗建设国际智能制造平台,与澳门大学签署科技合作备忘录,支持在穗企事业单位与澳门大学就微电子、中医药现代化开展研发合作,搭建创新平台支持台资企业转型升级。

  四是高端创新会议活动上新水平。先后举办了《财富》论坛、《财富》国际科技头脑风暴大会、硅谷推介会、中国创新大会、创交会、海交会、中国风险投资论坛、小蛮腰科技大会等一系列高层次、高水平的会议活动,推动广州成为创新创业的“风口”。承办的2017年全国科普讲解大赛影响力创新高,成为全国范围最大、代表性最强、最具权威性的科普讲解比赛。连续两年支持香港科技大学在穗举办广州南沙百万奖金国际创业大赛,参赛团队数量实现翻番。

  二、2018年工作安排

  2018年,是迈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将紧紧抓住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纲举目张,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推动我市科技创新事业再上新台阶。科技创新工作的总体思路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市委市政府重要工作部署,高水平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城市和国际科技创新枢纽,打造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以改革为主线,加快推进珠三角(广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两大创新平台建设,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三链融合,聚焦培育创新型企业支撑高端高质高新产业体系、增强领跑并跑技术供给能力引领跨越式发展、破除束缚创新制度障碍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开放式创新集聚全球创新资源四大目标,全力以赴落实创新发展“十大举措”[ “十大举措”: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企业技术改造、孵化育成体系建设、高水平大学建设、自主核心技术攻关、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科技金融结合、R&D投入、技术合同成交额。],在建设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强市的新征程中走在前列,支撑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以改革为主线,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继续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推动科技计划体系更加简单、刚性、聚焦,大幅减少科技计划项目数,彻底改变以“评项目”来“抓工作”的导向。完善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资源配置方式,加大普惠性创新激励力度,推动以直接资助为主转变为后补助、投资引导、基金引导等多种支持方式并重。解决简单套用行政预算和财务管理方法管理科技资源等问题,以绩效为导向、以宽容失败为保障,围绕科技经费使用,依法依规选取个别领域作为试点,研究科技经费管理“负面清单”,通过降低科技经费使用门槛,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人员创新活力。尊重科技创新的不确定性、高风险性、探索性等特有规律,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二)依托珠三角(广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打造广州创新发展极。

  一是引领发展,加快建设珠三角(广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打造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珠三角自主创新核心区和国际创新要素集聚区,到2020年实现跟跑国际先进科技园区,并跑国家一流自创区。推动出台《珠三角(广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政策意见》,引领政策创新和突破。深化自主创新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三区联动”发展机制。优化示范区“一区十九园”产业布局,根据各园区核心发展动力和发展条件,加快构建“一区多园、多点支撑、错位发展、共同提升”的发展格局。

  二是区域协同,推进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重点研究区域产业共建、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人才跨区域流动等政策措施,明确广州段走廊协同发展的合作机制和产业功能布局,高质量、高标准建设“四核”和“十三个创新节点”。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发展极作用,依托广州高校、科研院所集聚优势,承担“创新大脑”和“枢纽服务”的重要角色,增强创新“引擎”的带动、集聚和辐射功能,与周边城市协同发展,促进区域科技功能分工协同、产业与创新高效衔接,联合打造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

  (三)聚焦重点领域,开创科技创新工作新局面。

  一是育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科技创新企业。以主导产业为引领,以龙头企业为带动构建广州产业发展新格局。聚焦IAB、NEM等主导产业,加大力度引进一批、通过技改壮大一批、着眼长远培育一批,重点培育具有原创性和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保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企业持续增长的良好势头,净增小巨人企业1500家、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科技创新企业2万家。开展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行动,推动一批规模以上企业升级成为高新技术企业,支持更多高新技术企业壮大成为规模以上企业和行业标杆企业。筛选200家高精尖技术领域科技型企业,专人跟踪服务,催生一批能够引领和支撑产业发展的创新龙头企业和独角兽。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比例提高至45%。打造“六个一”全链条支撑体系,即选择若干符合广州实际的细分行业,在每一个细分行业,支持一家龙头企业,打造一个研发平台,设立一支创投基金,组建一家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建设一个特色园区。

  二是搭平台,优化提升孵化育成载体。完善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孵化育成体系,切实提升孵化育成能力和水平,在IAB、NEM领域打造若干国际化、高品质专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确保孵化企业留得住、发展快、长得大。积极引导和推动新型研发机构以市场为导向,创新体制机制,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发挥产学研协同创新技术联盟作用,推动联盟组建技术创新中心,建立紧密的联合创新实体。推进建设产城融合的科技小镇,支持打造“四高联动”的价值创新园区。

  三是强供给,提升高精尖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在工业互联网、干细胞、集成电路、量子通信、区块链、可燃冰、石墨烯等领域取得突破。加快建设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完善形成科学、高效的运行机制。推进环境研究院、海洋科学领域省实验室筹备落户工作。依托省实验室形成一批重大科技成果、集聚一批高端创新人才,适时申请组建国家实验室。更加积极紧密地参与部省、省院合作,争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科学装置、国家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和重大科技专项布局广州,加强广州超算中心推广应用。以解决涉及社会民生的生态环境、健康、农业、城市管理、安全等重大科技问题和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为重点,深入开展民生科技攻关。

  四是促转化,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推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研成果结构优化、增量扩大,提高科技成果确权和转化效率。推动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改革,在科研立项、成果处置等方面,赋予高校和科研院所更多自主权,促进技术知识从高校和科研机构向企业转移,助力高水平大学建设。在高校校园周边打造一批开放式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加快建设华南(广州)技术转移中心,培育技术转移人才。拓展技术合同网络,鼓励科技成果交易活动进行技术合同登记,提升技术合同交易额。

  五是深融合,推动科技金融向纵深发展。围绕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风投创投中心目标,继续实施科技金融三大行动计划,发展股权、信贷、资本市场三大平台,确保创新在不同阶段都能得到金融产品的有效服务供给。加快集聚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等各类机构,出台《广州市支持创业投资机构促进创新创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充分发挥广州市科技成果产业化引导基金作用,吸引国内外优秀投资机构在穗设立各类创投子基金,争取年内设立20支子基金、管理规模超过50亿元。促进民间投资进入创新市场。扩大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规模,增加合作银行数量、创新科技信贷产品,撬动银行新增授信金额超过50亿元,推进投贷联动、投保联动。以新三板挂牌为主要抓手推动科技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支持科技小微企业、初创企业利用中证报价系统、广州股权交易中心规范发展,支持优质新三板科技企业融资发展、做大规模,促进更多科技企业在创业板、中小板、主板上市。新增主板上市科技企业10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00家、广州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1000家,形成资本市场的广州科技板块。

  六是造环境,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生态。开展创新政策“回头看”,延期、优化、完善“1 9”科技创新政策,保持财政科技投入强度,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组织实施产业领军人才集聚工程,做好创业领军团队、创新领军团队、创新创业服务领军人才、杰出产业人才遴选工作,加快集聚更多高端产业人才。推进高层次双向开放式创新,发挥驻外办事处作用,拓展与发达国家、地区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城市、港澳台地区的创新合作,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继续举办小蛮腰科技大会、《财富》国际科技头脑风暴大会、中国创新大会、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创交会、海交会等高端创新会议活动。大力推动科普工作,组织重大科普品牌活动,讲好广州科技创新创业故事,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