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密集创新激荡强国自信

 
日期:2017-10-24 10:17   点击数:2127   来源:瞭望   共有条评论
分享到
 
2016 年11 月28 日,河北兴隆观测站,“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过境(合成照片) 金立旺摄/本刊

  9月29日,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正式开通,标志着我国已构建出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网络雏形,为未来实现覆盖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网络迈出坚实的一步。
  
  此前我国发射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仅用一年时间提前实现了既定两年完成的科学目标,开启了全球化量子通信、空间量子物理学和量子引力实验检验的大门,在国际上抢占了量子科技创新制高点,为我国未来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信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量子卫星到量子计算机,再到千公里级别的“量子纠缠”、星地传密、隐形传态,“我们在量子通信研究领域保持着领跑优势。”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院士判断说。但他同时表示,“(该领域)竞争日趋激烈。”美国已经发布了新的量子科研计划,欧盟、日本也在加紧研究。“在新一轮的科研比拼中,我国科研人员将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迎接挑战,勇攀高峰。”
  
科技创新格局发生历史性转变
  
  今年6月,在德国发布的最新一期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榜单中,中国的“神威·太湖之光”凭借每秒9.3亿亿次的浮点运算速度,傲然屹立榜首,实现三连冠。而基于超算技术,去年11月,我国科学家完成的“千万核可扩展大气动力学全隐式模拟”应用项目获得2016年超级计算机应用领域最高奖——“戈登·贝尔”奖,成为我国高性能计算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5月,国产大型客机 C919成功首飞,实现了国产大飞机“零的突破”,圆了几代中国人的梦想。
  
  2016年9月,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FAST)落成启用,将为科学家探索宇宙奥秘提供独特手段,也将我国天文学的研究推向一个更为深广的世界,并将推动我国天线制造、微波电子、并联机器人、大跨度结构等高新技术的发展。
  
  从神舟飞天、嫦娥探月到“天眼”探空、墨子“传信”,从北斗组网、超算“三连冠”到大飞机首飞、“复兴号”350公里时速的回归,从国产航母入水、歼-20列装到“蛟龙”深潜、“探索一号”深海科考,从三代核电技术自主化到4G标准、5G引领……这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无不彰显出中国科技创新的勇气和实力。
  
  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成果大量涌现,从深空、深海到深地、深蓝,飞天、入地、下海、上网,我国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高科技研发等方面,科技突破全方位出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铁基高温超导、外尔费米子、暗物质粒子探测等一批重大、原创的科技成果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我国已成为全球多极化创新版图中日益重要的一极,在主动布局和全方位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方面迈出历史性步伐。
  
  科技成果“井喷”的背后是综合国力的提升。瑞士洛桑管理学院不久前发布的报告显示,在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排名中,中国内地的全球竞争力上升至第18位;在“经济表现”中稳居全球第2位。
  
  《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也显示,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的排名再次提高,从2012年的第34位跃升至2017年的第22位,成为进入前25名的唯一中等收入国家,多项指标排名均居全球第一。
  
  “科研成果大量涌现,是多年来在科技创新重点领域长期坚持研发的集中收获;也是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加强政策引导激励,以及科技创新投入、金融等协同推进的结果。”白春礼评价说。
  
  科技部有关负责人指出,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的整体能力显著提升,科技发展水平从以跟踪为主步入跟踪和并跑、领跑并存的历史新阶段,科技创新格局已发生历史性转变,这是中国近代以来所未曾有过的重大改变,表明我国科技发展站上全新的历史起点。
  
  “研究分析表明,我国科技正处于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的关键时期。”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理事长潘教峰表示,经过多年的持续努力,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正迎来突破的拐点。
  
科技创新发展的底气
  
  2017年9月29日,连接我国西南西北的铁路大通道、长达886公里的兰渝铁路历经9年、10万建设者的攻坚克难,终于全线通车。这条地质条件极其复杂的山区干线铁路,最深埋深达1400米。2008年开工时,其预算投资总额就达770多亿元。没有足够的经济、技术实力,孙中山先生百年前提出的建设构想只能是停留在书上的文字。
  
  被誉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全长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其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在建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化作22.9公里“巨龙”横亘在伶仃洋海面上,163米高的“中国结”傲视南海。
  
  作为“十二五”期间我国开建的规模最大的大科学装置,有着“超级显微镜”美誉的中国散裂中子源,将成为发展中国家的“第一台”跻身世界“四大家族”行列,从而大幅提升中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的水平。
  
  中国路、中国桥、中国“芯”、中国网、航天工程、探月工程……一系列重大工程、大科学装置的开工建设、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的取得,无不源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源于国家日益雄厚的经济实力,源于中国科技整体实力的提升。
  
  最新统计显示,2016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57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52.5%,年均增长11.1%,成为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家。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在2014年首次突破2%,目前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居发展中国家前列。
  
  我国还是第二大知识产出国,国际科技论文总量比2012年增长50.8%,居世界第二位,高被引论文数和国际热点论文数双双攀升至世界第三位,8个重要领域国际科技论文引用率排名第二位。发明专利申请量居世界第一,有效发明专利保有量居世界第三。
  
  国家财政科技支出的稳步增长为我国科技计划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强保障。数据显示,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资助了41184个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共安排课题224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共安排重点专项42个、科技项目1163个。这些科技计划、项目着力攻克一批关键和前沿技术,对高技术的集成应用和产业化示范做出了统筹部署。
  
  “千秋功业,人才为先。”五年来,我国科技队伍结构明显优化,量质同步提升。目前全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超过7100万人,研发人员超过535万人,跃居世界第一。重大科技任务、科研基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对创新人才发挥了“筑巢引凤”的“虹吸效应”。“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深入实施,中央、地方、部门纵横联动、统筹推进,形成高端引领、整体发力、系统支撑的新格局,并带动形成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归国潮”。截至去年底,海归人员总数达265.11万人,其中近五年来的留学回国人数占70%。随着科技体制机制的创新完善,良好科研生态的逐步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梯次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大军,正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新征程中加速集结、发展壮大。
  
科技创新为发展提质加速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国家财政对研发投入的持续增加,去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1407亿元,科技进步贡献率增至56.2%。科技创新为新旧动能转化、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日益强劲的支撑引领作用。
  
  十八大以来,我国市场主体量质齐升,日均新注册企业数量不断增长;全国各类众创空间超过4200家,“双创”支撑平台建设成效显著;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强化,创新资源进一步向企业集聚,创新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各类企业生存发展的共同选择。
  
  在经济增速换挡期,高技术制造业呈现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在改善产品市场方面,新产品开发销售收入对主营业务收入增量贡献巨大。基于移动互联、物联网、云计算的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成为我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有力支撑。
  
  科技成果广泛应用于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高水平供给得到加强。如攻克港珠澳大桥关键技术、建成难度最大的跨海集群工程,国产掘进装备突破大于12米盾构技术并实现工程化应用,“数控一代”应用示范工程研制专用数控系统及相关设备350余种、推广应用22.3万台套,推动了产业升级。一批瞄准重大疾病的创新型药物成功上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效果,云计算、大数据、3D打印等,科技创新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美好。
  
  “我国科技发展已进入历史新阶段,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准确把握未来科技方向,成为我国科技界未来面临的关键问题。”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赵刚表示,虽然各国对未来科技发展的领域和大方向形成了一些共识,但在具体领域下的技术路径观点并不一致,如果选错了研发方向,或被甩在后面,甚至可能满盘皆输。另外,国家创新体系还没有完全理顺,科技政策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些问题需尽快解决,否则可能影响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进程。
  
  潘教峰说,“我们大量的研发课题,往往是跟踪国际热点、前沿,技术路线也往往是跟踪模仿,许多成果是对国外提出的理论的完善、假说的证实和技术的拓展,缺少开辟新方向、引领发展的原创成果;我们许多产业技术源头不在国内,引进成套技术和装备后,在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再创新不够,许多关键产业领域未能创造出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技术体系,使我国许多产业技术含量不高、大而不强。这种创新路线和发展路径的‘依赖’,将严重影响和制约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质量和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潘教峰强调,要摆脱制约创新的路径依赖,找准我国科技创新的突破口。一是在基础前沿领域下功夫,这是最重要的突破口和发力点。尤其在那些最基础、最本质的基础科学问题上,如数学,以及宇宙的演化、生命起源、意识的本质等孕育突破的方向上加大研发力度。二是在新科技革命可能产生重大突破的方向发力。如人工智能、脑科学、新材料技术等。三是在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上发力。四是在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必争领域发力。空间、海洋、信息网络安全、生物安全等涉及国家安全的领域,需要重点突破。五是利用我国“世界最大市场”的优势倒逼创新。以市场需求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制约,不断产出重大创新成果,彻底改变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