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信空调,中国“智”造样本

 
日期:2015-06-25 11:46   点击数:2419   来源:新华网   共有条评论
分享到
 

图为海信空调江门基地智能制造场景(新华网发)

     新华网北京6月25日电(记者 凌纪伟)过剩产能,一个熟悉而又沉重的话题。早在几年前,空调行业就已显现过产能过剩迹象,今年的价格战更是惊动了国家发改委等部门。

     在此背景下,空调行业转型升级的诉求日趋紧迫。海信空调副总经理、首席科学家王志刚博士认为,转型还是升级,所代表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转型意味着退出红海竞争另辟它业,而升级则是迎难而上,从低利润、大规模竞争迈向产业中高端,凭借产品、品牌、质量,谋得更大利润空间。

     实际上,在“中国制造2025”风口到来前,海信空调就坚定的踏上了升级之路。在海信看来,消费者需要的不是空调本身,而是空调所带来的空间环境。通过制造升级,海信将空调产品和服务结合,从低端价格竞争中成功脱身。

     超前布局 引领工业4.0

     四年前,海信集团就已开始布局智能制造,之所以做出这种判断,得益于海信对定制消费和个性化需求趋势的认同。

     王志刚说,空调舒适度的标准只是一个统计平均值,比如中国范围内普遍认可的26摄氏度,女士可能觉得这个温度过低,男士反而觉得热。王志刚认为,未来空调将走向定制,不同人可以根据需求定制属于自己的房间环境。

     畅销书《工业4.0》从经济学和科学的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未来的消费场景。消费者通过网络直接向工厂下单,工厂接收数据后进行定制化生产,制造完毕通过物流直接把产品送到用户手中。

     “定制消费把产品和后端制造、物流、商业模式合并在一起,削减了整个环节,整体效率提高,定制产品的总成本要比普通的产品还低。”在王志刚看来,定制化带来生产方式的变革,实现了从产品到商业模式的一体化。

    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曾指出,海信要依托先进的制造业打造更佳的“创新生态链”。这就如同德国的工业4.0,其核心不仅是智能工厂,还需通过提供后续的增值服务,来获取更多的附加价值,也就是软性制造。

    有统计显示,消费者购买一台空调,其中60%的成本来自于出厂后的物流、渠道等环节。“定制化消费从供应链入手,做到了整体运营效率提升,而不是把材料成本、制造费用降低多少。”王志刚说。

    有专家表示,以数字化、智能化为代表的制造技术是提升中国制造业整体效率的关键,而发展服务型制造是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趋势。

    筑牢工业基础 助力中国制造

    “中国制造2025”规划甫一提出,即吸引万千企业迅速表态,相比之下,海信反而显得十分冷静。

    “大家对‘中国制造2025 ’有一种激动的心态,认为有了这个规划我们就是强国了,其实这只是制造业从规模走向质量强国的基础,是为走向工业4.0打基础。”王志刚认为,“中国制造2025”强调的是掌握核心技术、打造质量和培育品牌,这个根本逻辑没有变。

    按照中央规划,我国制造业强国进程分三个阶段,“中国制造2025”只是三步走之中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中国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大概要花费三个十年时间。

    去年6月份,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2014年工业转型升级强基工程专项实施方案”,其中海信空调“家用电器直流变频控制器实施方案”入选“强基工程”。

    实施强基工程,目的是为了加强工业基础能力提升、完善产业技术基础体系,为重点行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王志刚认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工业基础,才能实现“中国制造2025”规划提出的“进入世界第二方阵,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的初级目标。

    具体到海信来看,近年来企业一直围绕产品发展储备核心技术。王志刚说,海信本着开放合作的心态,希望尽快在空调核心技术领域全面超越国际水平,掌握别人没有的技术。而在品牌建设方面,海信则力求通过打造精品工程,提高品牌知名度,用质量创品牌。

    在海信未来规划中,智能化尤为引人注目,具体到空调业务来说,海信提出实施“变频 智能”战略。

    “变频就是把产品做好,智能是把商业模式做好,这两个结合在一起,是产品和服务的一体化。”王志刚指出,这才是海信要追求的发展方向,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一步步去做,他相信,在2025年之前海信一定能做到。

    发力新产业基地 探路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它也被看做是实现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的根本路径。

    去年12月,海信投资8亿元在广东江门建成亚洲最大、国内技术水平最先进的空调生产基地。海信空调公司总经理田野认为,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是ICT和制造技术的结合,新工厂就是一种新突破,也标志着海信空调向国际化和智能化升级迈出关键一步。

    具体到技术和流程层面,王志刚认为实现智能制造,最关键的步骤是做到三“流”统一,即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整合,另外还要把供应链与企业的客户信息系统打通。

    位于江门的新空调产业基地,运用了大量的自动化设备与技术,拥有JIT、VMI等供应链运行方式及覆盖全流程的信息化手段。“以前靠人来管理生产线,现在生产调度由信息系统操控,生产多少产品就配送多少物料,根据订单可以一下子自动计算出来。”王志刚介绍说。

    仅完成自动化和信息化改造还远远不够,王志刚认为下一步还要解决两项工作:一是设备之间怎么通过物联网互动,只有实现了这种交互,才具备智能工厂概念;二是如何实现网上商城和工厂的接入,让前端需求和后端制造协同。

    6月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示了2015年智能制造专项项目,其中海信电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智能工厂参考模型标准研究”榜上有名,海信对智能制造项目的研究探索获得国家认可。

    超越智能 培育增值生态链

    有专家解读称,从生产过程来讲,“中国制造2025”意味着生产方式的自动化、智能化,从产品层面来讲,则体现在以信息技术深度嵌入为代表的智能和服务。

    谈到对空调产品智能化的理解,王志刚的观点是,消费者需要的不是设备本身,而是温度、相对湿度、气流速度、洁净度等创造出来的舒适环境。如果没有智能化的手段,就不能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后期用户的不满意就会越来越多。

    瞄准用户的差异化痛点,今年初,海信发布了30多款新型智能空调。其中海信炫转空调以智能、360°送风、艺术化外观等优势,拿到了素有行业奥斯卡之称的“艾普兰”奖。另外,海信基于微信平台开发了QC系列和QV系列智能空调,突破了传统空调在调节控制上受时空束缚的障碍。

    王志刚介绍说,海信空调可以学习和记录用户的使用习惯,为每一位用户打造属于自己的舒适度曲线,通过智能化云平台,海信可以实时监测每一台空调的运行状况,“这就相当于从空调出厂,到退出生命周期,整个过程都有专人管理。”

    据悉,海信即将在全国启动空调大体检活动,通过对比当前运行参数和标准参数,可为每台空调开具一份“体检报告”。“比如,冷媒缺了多少,都可以定量的帮你分析出来,将来充的时候需要多少就是多少,避免维修人员漫天要价。”王志刚举例说。

    正如周厚健所希望的那样,智能化让增值服务成为可能,软性制造正延伸海信的生态链。

    海信信奉“技术立企,稳健经营”,技术是海信当做核心竞争力打造的能力,制造也是海信企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更是走向海外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支撑。

    技术创新要服从于用户满意。海信空调公司总经理田野说,海信关心的是技术积累、技术进步能不能跟上社会发展,甚至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领先;更关心经营导向能不能以用户为指引,真正的让用户体验达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