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重大科学事件,让“好孩子俱乐部”出来说话“近年来,我国科技蓬勃发展,然而仔细分析,依然面临亟待关注的挑战,依赖投入的‘做大’已经基本完成,但是,未来一段时间要实现从‘大’到‘强’,必须有赖科学文化建设。”在中科院微生物所前所长黄力委员看来,作为建设科学文化的主要力量,我国的科学共同体并未充分发挥出应有作用。
科学共同体类似“好孩子俱乐部”
每当科技领域有重大事件发生时,我们往往能听到科学共同体这几个字,但到底什么样的组织算科学共同体?
“科学共同体是指在学术研究上有相同兴趣和追求,愿意遵守相同学术准则的人组成的群体,维护科学研究的‘integrity’,即遵守科研的操守,具体包括无不当行为、科研不以损害社会为代价,等等。”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院长高抒委员说。
“虽然它没有行政处罚能力,但每个成员都遵守相同的准则和规范,如果你不这么做,大家可以不理你。”高抒说。黄力也认为科学共同体类似“好孩子俱乐部”。
应对重大科技事件及时发声
黄力说,这样的科学共同体应在热点或敏感事件,如转基因、学术不端等事件发生时发声,“可以有不同观点,可以争论,但必须是科学的声音,引导公众科学理性地讨论,也就逐步有了促进创新的科学文化土壤,但目前我们看到这方面环境几乎没有,科学共同体的发展不太健康”。 他认为,应建立重大事件响应机制。
“针对具有时效性的重大科技事件如引力波的发现、韩春雨事件等,科学共同体有责任及时启动专题分析,形成观点立场,发布权威见解。同时,针对政府、社会关注的重大科技发展及科技伦理问题如干细胞研究、PX项目建设等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研讨,形成调查报告,作为政策建议提供政府相关部门,并向社会权威发布。”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综合信息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易建强委员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在11日政协闭门小组讨论会上,他的发言主题就是以中国科协为代表的科学共同体,如何在敏感话题及科技界重大问题上及时发声。
“现在也有一些活动,但是还没有形成机制,”易建强说,这确实是对中国科技事业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需要尽快研究方案,包括经费、动员科研人员参与等。
“学会是个比较松散的机构,像我们数学学会,大家都是兼职来工作的,当然会遇到很多困难,组织活动很不容易。”中国数学会理事长袁亚湘委员告诉记者,但这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保持独立性但承担更多功能
此外,黄力表示,科学共同体还应为争取良好的科学发展所需要的环境而努力,如推进评价体系的改革等。高抒则认为,科学共同体应在学术评价中发挥更大作用。他在建议改变现行以论文为主的评价体系时提出,应由科学共同体做出内涵评价为主。“这也是呼吁了很多年的事。”袁亚湘说,“你看国外的知名奖项,比如诺贝尔奖,都是由少数同行来评的,但在中国,政府的奖项大家比较看重,学会的奖项反而不被重视。”
全国政协副主席韩启德曾在中国科协年会上坦陈,科技界不少问题之所以存在,就是由于学术共同体没有能够在学术评价中发挥应有作用,学术共同体的主动性、责任性、积极性和自身能力都不够。他当时提出,要发挥学术共同体在学术评价中的基础作用,重要的是要做出必要的制度安排,例如,政府科研经费的分配可以委托以学术共同体为主体的社会组织来进行;遴选院士要听取候选人所属专业的学术共同体意见等。
“我有一个担心,一旦科学共同体参与评价、评奖等工作,牵扯到利益,是否还能保持科学性和独立性?”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委员说。他还表示,目前国内的科学共同体,还存在学术“大拿”,以居高临下的姿态获取更多资源、不尊重同行工作的现象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