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创新瓶颈 打造国之重器突破瓶颈制约、打造关键核心技术的国之重器,关键是立足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的时代背景,聚焦国家需求,从政府和市场两方面入手形成目标导向一致的合力,加快形成更有针对性的科技创新系统布局和科技创新平台系统安排,切实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强调,必须切实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把科技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为我国发展提供有力科技保障。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不只是动员令,更是冲锋号,激励我们以国家发展需要为己任,不断谋求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和基础研究的重大原创性突破。 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这一战略判断既源于历史的经验,更基于现实的紧迫性。 从历史上看,16世纪以来,人类社会进入前所未有的创新活跃期,尤其是18世纪以后,伴随世界范围的重大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发生多次产业革命。发端于英国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强国;美国抓住第二次产业革命机遇,赶超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并始终成为最大的获利者。 从现实来看,当前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其主要特点是重大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加快,产业组织形式和产业链条更具垄断性,世界各主要国家纷纷加强战略性创新资源的争夺。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提高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关乎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国家民族未来。 在关于创新理论研究中,熊彼特的观点颇具启发性。他认为,发展不同于增长,它是内部自行发生变化的结果。这种内部自生变化,源于包括技术应用在内的生产要素特定组合产生的新生产方式,即创新。实现这种“创新组合”的主体是企业家。不过,从实证角度加以观察,企业家的技术应用之源,绝不仅仅局限于现有成熟技术范畴,更重要的创新源泉还来自于科学家基础研究的重大原创性突破。从世界范围重大科技革命催生世界经济产业革命的一次次历史变迁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大趋势。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强调,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独特作用,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充分发挥科学家和企业家的创新主体作用,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体制,可谓抓住了提高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的根本所在。 改革开放40年来,经过不懈探索,我们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现代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2.2%提高到57.5%,全社会研发投入规模业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一些重要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但是,也要看到我们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攻坚体制还没有真正形成。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创造新产业、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储备远远不够,成为制约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瓶颈所在。 突破瓶颈制约、打造关键核心技术的国之重器,关键是立足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的时代背景,聚焦国家需求,从政府和市场两方面入手形成目标导向一致的合力,加快形成更有针对性的科技创新系统布局和科技创新平台系统安排。一方面,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实施方式,给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强化成果导向,加强基础研究,努力取得重大原创性突破;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独特作用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支持龙头企业整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力量建立创新联合体,把科学家和企业家的创新主体作用落到实处,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取得实质性新进展。惟此,才能在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形成与之相匹配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体制,切实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牢牢掌握科技发展的主动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