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园打造科技小镇,将建无人驾驶应用研发基地坐上无人驾驶客车,沿着“8”字型的自动驾驶体验车道,抵达后会有机器人帮你停车;刷脸即可进入展厅,点开iPad即可控制机器臂,观看全息投影…… 这一酷炫的场景即将出现在佛山顺德。近日,笔者独家获悉,预计在今年8月开放的顺德新能源汽车小镇,计划打造无人驾驶应用研发基地。如无意外,这也将成为佛山首个以无人驾驶为主题的应用研发基地。 今年1月,项目占地3000亩、投资金额高达25亿元的顺德新能源汽车小镇正式启建。这是碧桂园继在惠州潼湖,广州番禺、增城等地建设科技小镇后,在产业地产上再下一子。 而此番的投资,基于近年碧桂园地产业绩突飞猛进以及新能源汽车领域大热的双重叠加下,备受关注。 在房地产板块高歌猛进的同时,近年来碧桂园又大举切入产业地产项目,而此次更是其在总部所在地——顺德投资的首个科技小镇项目。 那么,碧桂园将如何打造这一家门口的科技小镇项目?选择在顺德打造无人驾驶应用研发基地的背后,碧桂园集团创始人、董事局主席杨国强又是如何考虑? 小镇背后的世界500强“朋友圈” 最近,顺德新能源汽车小镇(以下简称“小镇”)的操盘团队正忙于接洽一批来自国内外的项目。自启动全球招商以来,小镇启动示范区1万平方米的产业空间已全部预订完毕。 数据显示,该小镇已吸引了包括全球最大的以视频为核心的物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海康威视车联网联合实验室、国内唯一的国家级汽车创业孵化器——Auto Space汽车智能网联创新中心,中国恒天工程研究院等五大研究院以及数十家汽车产业上下游企业区域总部,以及杨凤田、吴锋两大院士工作站。 短短2个多月就吸引国内外新能源汽车业顶级项目进驻,这个小镇究竟有何魅力? 在顺德新能源汽车小镇产城总经理方兴勇看来,顺德新能源汽车小镇崛起之初便赢得业界的青睐,首要依托的是碧桂园身后庞大的“产业朋友圈”。 自启动科技小镇项目以来,碧桂园一直十分注重经营自己的“产业朋友圈”,携手一批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及行业龙头企业与其开展合作。目前,已汇聚企业产业资源1300多家(含52家世界500强),产业资源覆盖电子信息、智能创造、新能源等多维领域,旗下产城项目布局与建设已陆续步入快车道。 继惠州潼湖科技小镇、思科(广州)智慧城、增城富士康科技小镇,碧桂园携手汽车创新领域龙头企业,主攻新能源汽车电动化和智能网联化。 据统计,目前,碧桂园的产业科技“朋友圈”已超过1000家企业和科研机构。 那么,新能源汽车小镇又是如何将强大的母体资源转化为招商优势? “首先我们能为合作伙伴带来丰富的应用场景。”方兴勇说,作为中国第一房企,去年碧桂园销售额达5508亿元,对整个产业链的带动可能是上万亿元,同时产生各种应用场景,能让不同的企业与碧桂园的项目产生业务黏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其次,碧桂园操盘的项目素以“高周转”著称,其“456”(4个月开盘,5个月现金流回正,6个月滚动到下一个项目)的开发模式堪称业界神话,这对于产业的合作伙伴快速抢占市场具有相当的吸引力。 金融服务也是碧桂园科技小镇的一大优势。除了本身是上市公司外,目前碧桂园还与多家大型金融机构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如美国的红杉资本以及硅谷前五大VC Formation 8,碧桂园都是其中的股东。 “我们已布局多个基金,通过基金有针对性地投资产业,扶持其发展。”方兴勇说,这是新能源汽车小镇能够为其朋友圈提供的独特价值。 从搭平台到做产业的“新玩法” 随着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视,当下全国各地都兴起了一股新能源造车热。以新能源汽车为主题的特色产业小镇遍地开花。作为后来者,顺德新能源汽车小镇如何在群雄角逐中突围而出? 虽是从房地产跨界切入产业园区项目,碧桂园却有着与其他产业地产运营商不同的思维。 目前,国内很多由产业地产商运作的园区大多采用搭平台的模式,从卖给个人到卖(租)给企业,其本质与房地产项目并无太大区别。而碧桂园对产业地产的理解,除了搭平台外,还必须深入到产业里面去,成为产业中间的一个环节。 “所以在建设小镇的过程中,要参与到产业的经营,逐渐建立起我们在行业的影响力。”方兴勇告诉笔者,新能源汽车小镇的运营方将介入到碧桂园楼盘的充电桩及楼巴的运营业务中。“碧桂园在全国有1000多个项目,超400万业主,还有67所学校和70多家五星级酒店,意味着我们将服务数百万人的出行需求,这是一个大生意。” 为了站在更高起点上谋划长远的发展,方兴勇此前曾考察过上海、宁波、常州以及周边珠三角的一些汽车产业的重要城市。经过反复的对比分析,最终明确顺德新能源汽车小镇项目瞄准汽车的新能源化和智能互联化方向。 “中国汽车产业经多年洗牌,传统的发展格局已趋向稳定,所以我们必须是做新不做旧、有所为有所不为。”方兴勇明确,更多将重点瞄准商用车领域。新能源商用车和物流车运营路线相对更稳定,可最大限度规避新能源汽车充电和续航问题,这是未来小镇主攻方向。 在他看来,与目前火爆的乘用车市场相比,新能源商用车的市场需求较为成熟和理性。包括大巴、物流运输在内的商用车有着非常强烈的降成本需求,像一般的燃油物流车运输成本在0.7元/公里左右,但电动的物流车辆成本只需约0.2元/公里,这个差价所带来的利润空间相当可观。 明确了产业定位和方向之后,顺德新能源汽车小镇并不过分强调全产业链发展,而是首先切入核心零部件,尤其是占新能源车成本40%的电池。因为无论是商用车还是乘用车,都需要电池。围绕着电池来推进正负极材料、隔膜等相关产业链布局,对于整车将有很强的影响力。 同时,地处顺德这个发达的制造业基地,新能源汽车小镇还将充分发挥本土产业优势,利用一些技术平台去引导本地的家电、家具等传统企业往汽车供应体系升级。 最后,顺德新能源汽车小镇还希望“引孵并举”,导入一些成熟的、大型龙头企业,同时做一些孵化的业态,目前已经与中国首个国家级汽车众创空间Auto Space达成合作,通过与专业的孵化器合作,聚集资本、聚集项目,然后慢慢去孵化一些新的产业。 碧桂园早已涉足无人驾驶技术 按照规划,占地3000亩的顺德新能源汽车小镇内,将有一个外观酷似汽车发动机的建筑担当小镇客厅,外部有一条“8”字型的自动驾驶体验车道将室外广场与室内空间串联起来。 如无意外,到了今年8月,这条体验道上将出现一辆辆满载宾客的无人驾驶车辆。 方兴勇透露,新能源汽车小镇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正是作为无人驾驶等前沿技术的应用场景研发基地。 实际上,针对无人驾驶技术,碧桂园谋划颇早。方兴勇表示,早在几年前,碧桂园在马来西亚打造“森林城市”项目时,杨国强曾专门召集了一批博士制定无人驾驶方案,探讨在碧桂园“森林城市”的项目中,能否按照无人驾驶的标准来设置道路。 实际上,杨国强一直对各种新技术、新产业充满好奇并表现出极强的主动学习的精神。他很早就看到了无人智能产业的影响。 去年11月,碧桂园与美的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杨国强在现场发言时,更是直接表达了对该技术的看好。“今天是智能化的时代,未来很多领域会实现无人驾驶,如果我们能够跟上的话,也会做得很棒。” 此后一个月,全球首台商业化的无人驾驶公交路线在深圳运行引起瞩目,而这批公交搭载的“阿尔法巴智能驾驶公交系统”背后,也有碧桂园投资的“身影”。 “我们希望把小镇作为应用场景的研发基地,包括无人驾驶车辆的研发测试。”方兴勇表示,相比广深,地处顺德的科技小镇远离市中心,进行无人驾驶车辆测试时不存在影响交通的问题,同时小镇周边配套设施齐全,能够满足测试对真实场景的基本需求。 而且,小镇强调“生活生态先于生产”的理念,打造立体交通,实现人车分流,地面都是公园,触目所及皆是森林。此外还将建设无人驾驶技术示范区、互联网泊车示范区、智能代步车租赁点等。“以后很有可能当你把车开到一个指定区域,就有一个机器人过来帮你把车搬到停车位上,免去人们找车位的麻烦。”方兴勇说。 而之所以选择顺德作为汽车创新应用场景研发基地,方兴勇认为,一方面,相比广深,地处顺德的科技小镇远离市中心,进行无人驾驶车辆测试时对当地交通不产生负担。同时,交通体系完善,立交桥、高架公路、地下道路等交通场景丰富,能够满足测试对真实场景的基本需求;另一方面,可依托碧桂园1000个以上的社区,智能泊车、电动汽车充电桩等技术拥有广泛的社区化应用空间。 从更深层次来看,顺德新能源汽车小镇的落位,离不开杨国强的家乡“情结”。 今年1月,在顺德新能源汽车小镇的项目启动仪式上,杨国强在致辞中表示,在家乡投资新能源汽车小镇,是看到科技创新能给顺德带来未来。 同时,他还畅谈了自己的“顺德梦”——每一条小河都很干净,都可以跳下去游泳;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相亲相爱和睦共处;有现代化的工厂,入驻的全是高科技、低污染的企业;天下英才为了科技进步,为了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而奋斗。 ■链接 对话顺德新能源汽车小镇产城总经理方兴勇: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生态中找准差异化定位 “很多园区运营产业地产,本质上和房地产没有区别,不是租就是卖,但我们理解的产业地产,应该是深入到产业中。”顺德新能源汽车小镇总经理方兴勇说。近年来,碧桂园大举切入产业地产项目,主导建设了多个科技小镇,其中在今年1月启建的顺德新能源科技小镇备受关注。 在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大热的情况下,对于选择深入产业中,要成为产业一环的碧桂园,到底如何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中找准自身的定位?而随着这一项目的推进,对顺德当地的汽车产业又将带来哪些影响?近日,方兴勇接受了南方日报记者的采访,对上述问题进行逐一回应。 切入新能源汽车产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南方日报:这几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备受追捧,在各地掀起了建设新能源汽车小镇热。相比其他类似的产业地产项目,顺德新能源汽车小镇在规划上,有何不同? 方兴勇:在产业定位上,我们选择“做新不做旧”。具体来说,我们关注的一个是新能源化、一个是智能网联化。比如像传统业务中,基于内燃机体系的产业,我们不会去介入,因为这个产业的体系已经非常的成熟。 南方日报:也就是说,格局已经稳定的,你们不会去参与? 方兴勇:对的,而且在产业上我们强调“有所为有所不为”。现在在整个大湾区内,我们看同类型的竞争对手,基本上对于产业生态的理解就是全产业链的布局,也就是从主机厂到零部件、服务、运营和商贸都做,但是我们在方向的选择上希望更精准一点,我们希望在整个大湾区的产业生态中找准自身的位置。 从区域来看,广东的汽车产业非常发达,以广州为例,去年广州的汽车产量超过310万辆,位居全国城市之首。可以说,整个广东以及广州的汽车产业体系已经非常的成熟。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会选择在大的生态圈内再造一个小的生态圈,而是选择去融入一个大的生态圈,在里面找到自己差异化的定位,选择做创新型的内容。 南方日报:比如说有哪些具体的方向? 方兴勇:以新能源汽车为例,我们计划从商用车做起,而不是直接做新能源乘用车。数据显示,去年国内新能源乘用车的销量接近100万辆。最新的政策显示,到了2020年,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占比达要达到10%。而2017年国内汽车产量为2900万辆,按照4%的年增长,到了2020年国内整个汽车产量大约为3200万辆,如果新能源汽车要达到10%,也就是300万辆。 但与此同时,有统计显示,从2015年7月到去年年中规划的新能源乘用车的项目,所有产量加起来高达2120万辆,而且还不含从去年下半年到2020年可能新增的新能源乘用车项目。 围绕核心零部件抢占产业链控制权 南方日报:相比之下,对于商用车市场,你们又是怎么看待? 方兴勇:新能源的商用车市场相对来说是比较刚需和明确的。以乘用车市场为例,现在乘用车很大的一个制约是受到充电的影响,但商用车不同,新能源商用车的运营路线和频率相对会比较固定,在这样相对固定的路线和相对固定的频率上,可以降低电池对于车辆运营的制约。 与此同时,商用车有很强的降低成本的刚性需求。在物流行业中,要降低成本,只能从运输工具上着手。目前一般的物流车,燃油车成本在0.7元/公里,但如果采用电动,运输成本可以大大降低,中间的差价,也是商用车巨大的利润空间。 南方日报:在操作层面上,你们会怎样做? 方兴勇:我们会考虑三大具体策略,首先第一个抓核心零部件,比如电池。从成本来看,电池占到新能源汽车成本的40%。而且电池也是一个可进可退的领域,无论是商用车还是乘用车都需要用到电池,同时我们还可以围绕电池来推进产业链,比如可以进行新材料的研发。抓住了电池,等于抓住了产业链的控制权。 其次,我们将通过技术平台引导本地的传统企业实现汽车化。目前我们已经采取建立院士工作站的方式,希望以此搭建新能源汽车通用性的技术开发平台,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引导本地制造企业去做汽车方向的应用,比如说原来做小冰箱的,可以考虑做车载小冰箱。 另外,我们还希望实现引入与孵化并举。一方面我们会引入一些成熟的龙头企业,同时我们也会与孵化器合作,比如我们已经引入了国内著名的汽车孵化器——车创。 这家企业具有极强的运营能力,国内有许多领先的厂商都是他的股东,我们希望与专业的孵化器合作,通过聚集资本、项目的方式,慢慢孵化出新的产业。 南方日报:除了这些规划,很多人会好奇,碧桂园做产业地产,和一般的运营商相比,有何不同? 方兴勇:很多园区的运营,本质上和地产没有区别,它们采用的是租赁或者是出售物业的方式。我们理解做产业地产,应该是深入到产业中,成为产业链环节,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做地产,更要做产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