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深合作将全面提升 大湾区全球竞争优势在共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广州、深圳深化合作的领域有哪些?两个城市如何发挥各自作用,助力湾区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并构建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本期圆桌邀请了来自北京、深圳和广州的相关专家就此建言献策,在他们看来,广深合作将全面提升大湾区全球竞争优势。 本期嘉宾 王海峰: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所国际贸易和投资研究室主任 郭万达: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胡刚:广州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 1 从产业体系到公共服务的多领域合作 南方日报:在共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您认为广州、深圳深化合作的重点领域有哪些? 王海峰:深化广州、深圳两地合作,首先应从更大的尺度和空间来统筹考虑,至少从广州、深圳、香港三个核心城市的互动来统筹安排,因为这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三个核心。广深港在充分和有序竞争基础上合作,整个区域内部竞争最终会全面提升大湾区在全球的竞争优势。 在我看来,广州、深圳、香港的竞争合作应该是基于共同市场和利益的全面合作,重点合作领域至少包括金融、交通、物流、贸易投资便利化、科技创新、文化、教育、医疗、社会服务、城市建设等等。 金融服务是三地合作最重要的领域,承载着新时期国家金融服务领域改革开放的历史使命。金融市场如果能够率先打通,就能充分激活整个区域的市场活力和专业服务。比如,在银行、证券、保险等领域,深化合作不仅能使香港的金融和专业服务更加有效地进入珠三角,也能促使珠三角当地银行到香港设立分支机构,支持珠三角乃至全国的民营企业更好地走出去发展。 在大交通、大物流方面,广州、香港的优势更明显,广州是珠三角的航空枢纽,通过交通和物流,尤其是利用广交会和深交会合作互动,广深的交互联系合作效率会更高。在大交通的基础上,三地还要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全面提升区域内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比如广交会过去以出口为主,未来可以作为国内重要的进口平台,借助香港的专业服务网络力量提升品牌影响力。 在社会服务和城市建设等生活生产服务方面的资源要素协调合作,形成的是多样化、人文化和国际化的现代产业服务配套体系。随着高铁的建设、航空的发展和未来低空领域的开放,三地的生活圈会进一步融合。 以大湾区的人口总量和经济规模,这里未来对人才、信息和创新要素的吸引力,必然会使大湾区率先进入发达经济体阵营,成为引领中国甚至“一带一路”国家未来发展的世界性标杆,一个充满活力而又不断创新的标杆。当然,这背后隐含的机制体制创新和协调任务非常重也非常复杂,需要三个城市去碰撞和探索。 郭万达:广州集聚了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创新企业也很多,文化的基础非常好。而深圳市场化程度高,民营企业非常活跃。两座城市可以通过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结合起来,在诸多新兴产业上合作,通过市场的配置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既可以是深圳制造、广州研发,也可以是深圳研发、广州设计,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而这早有先例,比如深圳企业腾讯的微信总部就在广州,这就是广深相互之间的联动,产业链和价值链完全可以通过市场的配置更加完整。同时,在科研机构方面,两者也可以加深合作,中山大学在深圳已经设立了校区,不少深圳企业在广州也有研发机构。 政府之间的公共服务也能够合作得更好,如两座城市港口之间、地铁之间是否能更好地联通,交通是否可以更加互通互连。总体来说,广深可以在产业链、科研机构、公共服务三个领域深化合作。 2 合作填补高端制造业短板 南方日报: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目标之一。在您看来,广州、深圳将各自发挥哪些方面的作用? 王海峰:这依然要从广州、深圳、香港的竞争合作来入手分析,三地创新基础和潜力各有特点。广州的特点是高校资源和制造业密集,且辐射范围大,这里是内地华南沿海教育资源最密集、教育质量最高、国家级科研院所最为集中的大都市。加上周边的佛山、东莞,广州的创新更多是基于传统产业如制造业转型升级,以及制造业和服务业互动创新。 深圳的创新更多是吸引全国资源,兼容并蓄,是新经济的创新。香港的教育资源尤其是高等教育非常发达,在基础领域的研究更是高度开放和高度国际化的;特别是在创新环境方面,无论是知识产权保护还是人才素质,都有独特优势。三地的优势未来如果能够有效结合起来,通过市场驱动的开放竞争合作,广深创新能力会上一个台阶。 此外,三地的科技创新还要和金融合作结合起来考虑,未来的广州、深圳、香港应该是全球性的金融和技术结合互动的创新三角。这可能跟美国加州的情况有点类似,那里有硅谷,创新性金融就非常发达。 在当前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压力下,广深必须与高度开放和高度自由化的香港进行合作,来打造一个范围更大、要素更多、辐射能力更强的高端制造创新和服务网络链条,用5到15年的时间补齐我国高端制造的短板,走向产业链、技术链和价值链的中高端,填补芯片、软件、以及高端装备制造等软肋。 郭万达: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让人兴奋的一个点,打造这样的创新中心需要各种全球高端创新要素的集聚,需要创新人才、金融推动科技创新、更好的大学,使人才有发展的载体,还有其他的各种创新要素形成配套,广州、深圳需各自发挥作用。 在创新要素承载的载体、金融、项目落地方面,广州更侧重于科技中心,深圳更侧重于创新产业中心,偏向科技的转化和市场化的运用。广州、深圳各自的发展不排斥竞争,主要看市场的选择,两座城市也需要良性的竞争,良性竞争可以带来繁荣。 胡刚:广深两地创新各有优势。深圳创新企业较多,民营企业较多,也有很多创新政策。广州高校多,与创新相配套的医疗、基础教育、文化方面有优势。虽然同在一个区域里,但两个城市差异性较大,有很强的互补性,合作交流是非常好的事情。 广深两地在空间上距离比较近,随着轨道交通的发展,两地互动很方便,可以利用空间优势,打造共同发展的区域,实现共建共享。比如最近深莞惠将建试验区,深圳与香港也有共建的平台,广州与深圳也可以合建平台,比如在南沙或番禺选定一个区域,一起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区等。 3 合作构建具有国际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南方日报:在助力湾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方面,广州、深圳有何作为空间? 王海峰:广州由于历史地理的因素,产业体系国有成分更多一些,深圳的产业体系则更开放,市场化程度也更高。香港则是依托国际自由港形成高度市场化的全球产业服务体系,专业服务和跨国公司非常活跃,是全球金融营销服务中心之一。 只有广州、深圳、香港加上周边的佛山、东莞、惠州等,形成广佛、深莞惠、香港三大板块的合作竞争格局,才是一个完整的充满活力的市场竞争体系。通过高端制造业和专业服务结合,会为大湾区每个城市打开发展的空间,进而共同构筑一个引领全国、立足亚洲面向全球的具有国际核心竞争潜力的开放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郭万达:广州、深圳的作为空间非常大,能涉足的产业也非常多。比如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广深都有很好的条件。如今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结合在一起,催生了AR、VR、无人驾驶、无人机等技术,也离不开广深两地大数据企业的基础。此外,广州和深圳可以在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制造、生命健康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方面有所作为,两地也都有着一定的基础。 胡刚:深圳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大,上市企业多,获得专利多。广州的国企数量比较多,比较成熟的传统产业有一定基础,比如汽车、电子。在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方面,我国比较薄弱的就是创新、新经济方面,需要创新企业、金融等高端服务业的支持,广深两地有很大的合作空间。 近日,《中国国企国资改革发展报告(2018)》发布,将引进更多战略性投资者加入国企混改,打造国际一流的大企业。因此,广州的大企业可以与深圳的民企对接,还有香港的资本,企业合作进行股份制改造,把国企建设成为全球一流、具有核心技术的企业。目前,深圳的华为、腾讯与上海、北京的国企合作很多,与广州的合作将有力推动大湾区发展。比如散货运输第一的中海运将总部迁到广州,如果与深圳的互联网企业合作,在做大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强。 南方日报:从互相学习的层面来看,广州、深圳各自有哪些先进经验值得对方借鉴学习? 郭万达:从学习深圳的角度来说,深圳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值得借鉴。在市场化方面,深圳民营企业非常繁荣,成为创新市场的主力,同时在信用体系、法治环境、法治意识等方面也有较好的社会基础。 在国际化方面,深圳集聚了不少全球企业,深圳本身定位为全球城市,在城市管理环节小到的城市英文标识都是按照国际化的管理。同时,深圳是座移民的城市,在外来人口这么多的情况下,城市治理的非常有序,肯定有他值得借鉴的地方。此外,深圳毗邻香港,两地的互动也为深圳注入了更多的活力。 从学习广州的角度来说,广州在城市规划和管理方面非常优秀,广州城区面积很大,同时历史悠久,这么大的古老城市却管理得井井有条,说明广州整个城市空间的规划和治理有着独到之处,在城乡一体化方面做得也很好。近年来,广州在吸引重大项目方面力度很大,特别是总部经济的引入,在广州设立总部的跨国公司的数量比深圳多,也说明了广州的国际化。 胡刚:两个城市都比较注重市场经济。其中,广州的优势在于城市管理比较人性化,比较开放、包容。而深圳作为新城市,在城市管理、共建共治共享等社会领域管理方面,可以向广州学习,包括学习广州的城市规划与管理、打造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城市环境等方面。此外,广州近年来引进思科等集聚国际创新项目的做法,也值得深圳学习。广州原来是改革开放排头兵,而深圳敢想敢做敢创新的拼头很足,广州还要学习敢闯敢试的劲头。 南方网全媒体记者 昌道励 傅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