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丨中关村——推动转型的发动机

 
日期:2016-03-08 10:36   点击数:2265   来源: 创新创业中关村   共有条评论
分享到
 
       富于现代感的高楼鳞次栉比,西装革履的科技精英们或谈笑风生,或眉头轻锁,穿梭于来往的人流之中,这里正是中关村——中国高新企业的奥林匹斯。作为我国创新资源最密集的地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中关村不仅成为中国高新产业代名词,更成为一部推动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和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强大引擎。而在这部神秘引擎的内部究竟包括哪些关键零部件?让我们走近中关村,一探究竟。
以科研基础为“汽缸”政策促进转型发展

如果将中关村看做一台不断输出高科技产品和经济价值的强劲的“引擎”,那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其多年来所打造下的坚实产业及科研基础无疑是这台引擎的“汽缸”。中关村是我国科教智力和人才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拥有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40多所,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所属院所为代表的国家及省市级科研院所206家;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06个,国家工程中心或工程技术中心83个,大学科技园26家。仅在刚刚过去的两年里,中关村高校院所和企业有近百项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三大奖,主导或参与了透明计算、人工智能、量子通信、蛋白质结构等基础前沿研究和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无人深潜、高速铁路、深水钻井平台、高分辨遥感测绘等多项国家战略高技术工程项目。深厚的科研人才储备和高新产业基础,为中关村在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上提供了强大的人才保障和独特优势。

而政府所作的政策改革以及管理创新,正如在气缸中加入了润滑剂。多年来,中关村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市政府战略决策部署,主动发挥自身优势,以实施中关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引领工程(简称“641”)为抓手,以科技金融创新和创业生态系统建设为推手,持续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科研基础与配套政策相得益彰,正推进着中关村向着“高精尖”经济结构快速迈进。2015年人均总收入183万元,人均实现利润15.7万元,人均实现税费9.3万元,分别高于全国高新区平均水平23.9万元、1.6万元、0.5万元。从总收入来看,中关村示范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从2010年的1.59万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3.60万亿元,2015年全年实现总收入40667.5亿元,较2010年翻番增长,同比增长12.8%。其中,实现技术收入5478.6亿元,增长13.2%。实现利润总额3476.7亿元,增长14.7%。“十二五”期间,示范区总收入年均增速约20%。其中“641”战略性新兴产业就实现总收入23474.2亿元,占示范区的71.6%,同比增长9.9%。其中现代服务业实现总收入20636.0亿元,占示范区总收入的62.9%,同比增长11.8%;而示范区六大技术领域的发展同样喜人,实现总收入25033.0亿元,占示范区总收入的76.3%,同比增长11.0%。

在快速增长的情况下,中关村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呈现“高精尖”的发展态势。中关村企业正逐步掌握部分高科技领域国际话语权。中关村在第四代移动通信和移动互联网、高端液晶显示、集成电路制造先进装备和工艺、北斗导航应用等重大战略新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在部分“高精尖”领域正在逐步掌握话语权。大唐电信牵头制定了全球两大4G通信标准之一的TD-LTE标准,联想、小米公司在智能移动终端领域实现了高速增长,出货量位居全球前十。京东方集团国际领先的8.5代TFT-LCD生产线在京实现量产,全国生产线达7条,2013年收入近340亿元。02重大专项支持北方微电子、七星华创、中科信等中关村企业攻克了65nm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和先进工艺,中芯国际投建了12英寸28-32nm的芯片生产线,有望改变我国集成电路制造长期受制进口的局面。北斗星通、合众思壮、华力创通等中关村北斗导航领域的上市公司,掌握北斗导航芯片、终端、应用等一系列核心技术,全面支撑我国北斗产业应用在全球的创新发展。

科技创新以外,对于新商业模式的创新也造就了中关村新的优势。小米的“硬件 软件 互联网”铁人三项模式,造就了其高性能、高性价比硬件产品与互联网应用服务生态深度融合的独特优势。高德和新浪合作开启“门户 社交 地图”的位置服务新模式,将地图客户端产品打造成“移动生活位置服务门户”。京东通过并购网银在线布局独立支付体系,依托大数据和电商物流网络构建“供应链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创造了“现代物流 信息科技 金融创新”模式。此外还有利亚德等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


以高新人才为“能源”释放强大创新能力

有了以强大科研基础和配套政策所打造的坚实气缸,中关村这台“引擎”要向北京市“高精尖”经济结构转型输出能量,其最核心要素在于“能源”。而“能源”的核心,正是在中关村中工作、思考和科研创新的高新人才。

着力于引进高新人才的“千人计划”“海聚工程”及“高聚工程”等人才引进计划,正是中关村收拢能源“核心”的最重要途径。截至目前,中关村共评出十一批“千人计划”人才,全国 5206人,北京地区1337人,中关村地区 1091人,占北京地区82%,占全国21%。共评十批“海聚工程”人才,北京市612人,中关村示范区424人,占北京市70%。“高聚工程”共有239名高端人才及其团队入选。驻外联络处总数达11家。中关村高端人才创业基地(北科大天工大厦)正式揭牌成立,入驻签约企业90余家。2013年时,中关村示范区企业从业人员为190万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达到50%,去年上半年此项比重达到51.4%,比上年末提高了1.4个百分点。到2014年时,示范区从业人员人均工资总额已达15万元/年,较2010年增长78.6%,明显高于北京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水平(10.3万元/年)。

具有竞争力的薪酬成为示范区吸引优质人才的土壤,而众多“创新型孵化器”的建立则为创意的萌芽提供了阳光。“十二五”期间,中关村涌现出以创新工场、微软加速器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创新型孵化器。2014年,车库咖啡、36氪、创新工场等一批创新型孵化器纳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体系,中关村创业大街正式运营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高校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在创业大街挂牌。创新型孵化器涵盖投资、培训、媒体、专业服务等各个环节,呈现出“新服务、新生态、新潮流、新概念、新模式、新文化”等特征。创新工场、车库咖啡、36氪、微软加速器、YOU 青年创业社区等创新型孵化器从无到有,2015年达到50家。在众包方面,涌现出以百度、小米、京东、58同城、创易网等为代表的“知识众包”“研发众包”“O2O众包”“服务众包”“创意众包”等新模式。在众扶方面,200余家行业协会和产业技术联盟不断发展壮大,在联合技术攻关、创制技术标准、科技成果应用示范、促进政企沟通等方面发挥平台服务功能。依托高校院所建立155家中关村开放实验室,促进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等资源向社会开放共享。在众筹方面,涌现了32家股权众筹平台,成立全国首家股权众筹行业组织,其中天使汇众筹平台成交额达10.6亿元。在创业扶持方面,联合科技部火炬中心实施《“创业中国”中关村引领工程(2015-2020年)》,实现了中关村创业服务机构在十六园的全覆盖。设立北京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和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学生创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加快推进“一城三街”建设,中关村创业大街入驻创业服务机构40余家,已孵化创业项目600个,日均孵化4.9家企业,每家平均融资500万元。在中关村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每年新创办并有实际经营活动的企业数量从2010年的3000多家,猛增到2014年的1.3万家,2015年示范区新创办科技型企业2.4万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动局面已经在中关村初步形成。

正是人才引进的力度和完善的创意孵化设施,让高新人才能够在中关村这台引擎中持续释放强大的创新能力并带来产能价值。2013年企业人均实现营业收入161万元,约是全市平均水平的1.5倍。换句话说,每一亿元总收入,仅需62人就能完成。2013年,示范区每平方公里土地面积实现营业收入73亿元,比2005年增长2.5倍,近9年来年均增长18%。以清华科技园为例,该园占地仅25公顷,却集聚高科技企业600家,集聚研发人才3万人,年度总收入超过600亿元,人均收入达200万元,年纳税超过40亿元。


以高新企业为“活塞”输出强劲发展动力

高新人才的创意与想法,需要企业的支持才能切实转化为成果和和产品,正如汽油的燃烧,需要活塞的配合才能转化成动力。而中关村中高新企业正在扮演着“活塞”的角色,他们将人的创意转化成科研成果或者高科技产品,为经济发展输出着强大的动能。

中关村高科技企业近几年发展实力和创新引领作用显著提升,高科技高成长更加普遍,联想、京东、小米、百度、中国普天、清华控股等一批领军企业已经或正在迈向千亿元级收入规模,在“高精尖”领域跻身国际舞台。联想、UC优视等一批企业走出去设立分支机构或开展并购。如联想用29.1亿美元收购了摩托罗拉移动智能手机业务和IBMx86服务器业务,在个人电脑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前茅。汉能控股收购硅谷企业MiaSol,获得全球转化率最高的铜铟镓硒(CIGS)技术,成为具世界领先水平的薄膜太阳能企业。其他案例还有清芯华创收购豪威科技,有研粉末收购英国MMP公司。2014年,中关村示范区实现进出口总额995.8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427.4亿美元。2015年全年,中关村新增上市公司27家,上市公司总数达到281家,其中境外上市企业超百家。截至2015年12月31日,中关村上市公司总市值突破4.8万亿元。

作为国内最具优势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策源地,中关村的高新企业引领了软件、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多次产业变革浪潮。目前,中关村已初步培育形成下一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新一代移动通信、卫星应用等产业集群,聚集了联想、用友、百度、京东、小米、拓尔思、超图软件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在通信标准、移动操作系统、信息安全、社会化媒体、语音识别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具有突出优势。受益于信息消费促进政策和移动互联网领域的迅猛发展,以小米科技和巨龙东方国际信息技术等为代表的电子信息领域收入增速自年初以来始终稳定在20%的增长高位。而百度公司对深度学习算法进行深入探索,有效提升了多媒体数据的处理效果,利用大数据算法的分析结果,推出指数、地图、语音识别、机器翻译等一系列产品,提供全面的个人信息智能服务。京东公司推出基于大数据的商业智能服务,对消费记录和消费行为进行分析,引导消费升级,打通供应方和需求方的沟通渠道,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利用“协同供应链”使按需精细化生产成为可能,带动行业上下游发展。昆天科成功研发世界最小的蓝牙芯片,产品已经在可穿戴领域得到大量应用;京微雅格研发出国内首颗高性能高集成FPGA嵌入式SOC芯片,打破了美国在该领域对我国的长期封锁和垄断。

在最核心的互联网产业之外,经过高新技术改造的传统产业也在中关村向着“高精尖”转型的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关村在污水处理、大气治理、固废处理等多个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形成了以节能环保技术服务、工程总包为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2012年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总收入达3300亿元,成为国内最大的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技术辐射中心。在烟气治理领域,中关村聚集了一批以国电龙源、同方环境等行业领军企业,在国内烟气脱硫市场超过50%,脱硝市场超过30%,同时,中关村在脱汞、除尘、二氧化碳捕集等前沿领域掌握了一批关键技术。雪迪龙研发国内首个固定污染源废气中气态汞排放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其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赛诺水务和创世奇公司共同研制的国内首个百万吨级膜法海水淡化加压与能量回收一体化装置,一举打破了国外对这两项技术的垄断。博奇公司成功研发针对PM2.5的低温除尘系统和湿式静电除尘器技术,已实施脱硫项目127个。神雾集团承建全球第一条焦炉煤气直接炼铁生产线,填补了我国气基竖炉直接还原炼铁技术和产品的空白。碧水源膜技术设备应用于“月宫一号”实现了模拟太空水循环的成功。合力清源世界领先的集成化、模块化生物天然气制取装备,显著提高了有机废弃物制沼率,并突破了沼气提纯技术。

受益于国内节能减排市场需求的强力支撑,中关村环境保护领域收入增长持续强劲,其中中节能六合天融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博天环境集团等57家企业收入实现翻番以上增长。

而在生物医药方面,作为我国生物和健康领域创新资源与医疗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的中关村早已开始了对新技术和新模式的探索。在生物芯片、新型疫苗、分子育种等领域,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产业集群发展已初见成效,形成了以中关村科学城、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为核心的北部创新中心和以大兴、亦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为核心的南部高端制造中心。科兴生物研制的国家一类新药手足口病疫苗即将在京生产,该疫苗填补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多项空白;普罗吉自主研发的肿瘤标志物Hsp90α定量检测试剂盒已获得医疗器械证书和欧盟认证,成为全球首个将人Hsp90α用于临床的产品;正旦国际全球首创了用于检测肝损伤的HPS试剂盒;百奥赛图利用TALEN制备基因敲除大鼠的技术研发成功,这也是世界上最早利用该技术成功敲除大鼠基因的案例之一。大基康明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核医学装备系统的研制及产业化荣获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一批新兴业态和商业模式不断涌现,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发展,尤其是大数据云健康管理服务、可穿戴移动医疗、在线医疗咨询和转诊服务等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新兴商业模式和业态不断涌现,如慈铭健康、拓尔思等企业提供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云健康管理服务、海纳医信建设国际领先的医学影像管理系统开展第三方影像服务、好大夫在线、杏树林、盛诺一家等企业开展医疗咨询和转诊在线服务。目前,中关村示范区已成为全球生物和健康领域创新资源最密集、产业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医疗资源居全国前茅。


以新技术和新模式为输出“引擎”带动经济转型

中关村,这台高速运转的“高精尖引擎”向社会以及市场输出的绝不仅仅是资本和产品,它正以自身生产出的高科技成果以及新商业模式,为北京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和构建“高精尖”经经济结构,注入强大动力。

据统计,2015年,示范区获得专利授权34946件,约是2010年的3.8倍;2014年获得专利授权22960件,同比增长9.4%,占全市30.8%,是2010年的2.6倍;其中发明专利授权7716件,是2010年的2.7倍,占全市33.2%;其创新之高效,由此可见一斑。

技术上的创新使中关村成为众多行业标准的制定者。初步统计,截至2015年12月,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和产业联盟共创制标准5107项,较2010年增长26%;其中,国际标准184项,国家标准2907项,行业标准1837项,地方标准179项。截至2015年年底,示范区新创办科技型企业2.4万家,成为国内创业最活跃的区域。

而“一区多园”的新发展模式,正如发动机外的曲轴,让中关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得到了空前加强,有力地带动首都各区产业结构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对所在区县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断提高。中关村示范区各分园成为各区县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的龙头和引擎。2014年技术合同成交额2259.0亿元,比2010年增长1026.2亿元,占全国的26.3%,近八成辐射到京外地区。中关村产业联盟开放特征明显,约四成的产业联盟吸纳了京外地区成员。

不仅如此,中关村也积极利用自身强大的科研创新能力,积极推动创新资源开放共享,为全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者强力的支持。中关村天合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中国技术交易所等单位的相继成立,“京津冀协同发展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平台”、“京津冀技术交易平台”的先后落成,再加上京津冀区域分平台及工作站的建设完善,中关村正用自己的方式,将自身创造的创新资源辐射出去,中关村天合科技成果转移中心整合中关村开放实验室资源,对接区域技术需求,目前已与河北承德、唐山多地开展合作。龙信数据公司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共同成立京津冀大数据研究中心,面向区域提供基于大数据挖掘的资讯和研究服务。推动北林科技园等9家大学科技园、清控科创等10余家创业孵化机构在河北建设技术研发与创业服务平台,推动创客总部、YOU 国际青年社区、36氪等10余家创业服务机构落户津冀。支持碧水源公司在河北秦皇岛、天津宝坻等地投资一系列污水处理项目。支持企业参与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保、产业协同等重点领域开展合作。

在未来的五年里,中关村将坚持市场决定与政府引导相结合,服务国家和首都战略需求,瞄准国际新兴产业发展前沿,重点选择网络信息安全、智能家居、环境治理、健康服务、科技服务等细分产业,积极培育智能穿戴、远程医疗、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加大普惠性政策实施力度。创新统筹资金使用方式,联合领军企业、产业技术联盟、创投机构、重点高校院所、知识产权运营公司等社会各方,共同组建中关村产业投资基金和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通过市场化运营机制,挖掘、投资、孵化具有商业化发展潜力的科研成果、原创技术和创业公司。加快构建协同创新网络。选择一批基础好、能合作的“641”产业领军企业,建设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和开放实验室,促进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中关村,这台马力十足的改革“引擎”,将继续打造自己、完善功能,成为北京经济结构转型的强劲助推器。(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