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创业,水都“国际级”新使命

 
日期:2016-11-07 09:47   点击数:1829   来源:佛山日报   共有条评论
分享到
 
  饮料是佛山的传统产业之一。在三水,中国(三水)国际水都饮料食品基地(下称“水都基地”)用大约1000个足球场的面积,短短8年间聚集了百威英博、红牛、可口可乐、健力宝等多家国内外行业龙头,以亩产创税超120万元的高效益成为三水经济支柱。
  随着饮料业进入增长拐点,水都基地也感受到了这股“秋意”。上周召开的三水区第三季度经济分析会指出,三水的传统优势行业发展潜力弱化,百威、红牛、健力宝等企业税收也有所下滑。
  今年9月,市委书记鲁毅到水都基地考察健力宝厂新生产基地时曾寄语该厂做强品牌,争当百亿元龙头企业。实际上,目前“国际范”十足的水都基地,也亟待向“微笑曲线”两端发力,通过二次创业开启进阶国际级的新征程。
  大牌云集缔造的几何级跳跃
  深秋时节,饮料销售开始进入淡季。位于西南街道的水都基地,暂别大货车穿梭往返的忙碌景象。
  前不久,水都基地亮出了今年前三季度的成绩单。数据显示,今年1~9月,水都基地实现工业总产值约240亿元,同比增长6%;食品饮料及配套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约117亿元,同比增长6.4%; 创税约11.56亿元,同比增长3.76%。
  在国内消费疲软的背景下,水都基地能取得如此成绩实属不易,展现出一个品牌集聚、产能可观的专业园区应对市场变化的牢固根基。
  水都基地的坚挺表现,得益于8年来不懈打造的“国际范”。2008年,百威英博啤酒集团在中国的首家酿酒厂落子三水。以此为契机,水资源丰富、孕育出“中国魔水”健力宝的三水区,以做大产业集聚的战略眼光筹建水都基地,并将每亩投资强度不低于350万元、每亩产生税收不低于35万元定为企业准入条件。
  彼时,正是饮料等快速消费品高速扩张的黄金年代。细心的人们可以发现,珠三角地区销售的百威啤酒的标签上,产地已由距离广州1000公里的武汉,变成30公里的三水。
  其后几年,包括红牛、可口可乐、杨协成等一批国际饮料品牌选址三水,建设其生产基地,乘此东风,水都基地迅速驶上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美国亨氏、三全食品也接踵而至,壮大饮料食品产业链。
  与此同时,本土饮料企业隐雪、健力宝也先后进入水都基地,包括港中旅物流项目、省质量监督饮料及食品添加剂产品检验站等的到来,一条集生产、销售、原材料、制罐、包装、物流等环节的饮料食品全产业链条在水都基地逐渐成形。
  如今,在水都基地集聚的企业已有68家,其中饮料食品项目及配套企业38家。在“榕树效应”的作用下,水都基地产值从最初的9.53亿元一路飙升至155.28亿元,创税从1.03亿元增长至15.25亿元,年平均增长率分别达到了57.5%、56.7%。2015年,百威英博、红牛纳税总额均超过5亿元,牢牢占据三水纳税大户前两名的席位。
  而从单位产出效益来看,水都基地亩产税收超120万元,这一成绩在众多工业园区中令人瞩目。水都基地也因其快速成长、效益突出迎来一批批参观者。
  高速成长背后的“天花板”隐忧
  水都基地的成绩单,并不是只由一个个龙头企业支撑起来的。
  解码水都基地的崛起之秘,高浓度的产业集聚无疑是关键所在。早在21世纪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曾在一份投资报告中指出,产业集群已超越低成本优势,成为吸引国际资本的主要力量。
  有专家表示,在产业集聚效应下,处于产业链不同环节的企业在园区内进行较细的分工,彼此之间合作的可能性和空间比较大,有利于专业化生产协作网络的形成,降低成本、带来红利。
  这一观点具体到水都基地,就表现在国际巨头生产基地的落户和增资扩产,吸引了制罐、包装、物流等配套企业入驻。
  位于红牛路81号的奥瑞金包装公司在2010年落户水都基地,距离红牛饮料厂不到2公里。这家专业化金属包装企业每年平均要为红牛提供大约13亿个金属罐。而与百威英博仅一路之隔的港中旅物流,每年运送百威啤酒以数十万吨计。
  但品质集聚、产能可观的水都基地,今年以来却遭遇“成长的烦恼”。
  三水区第三季度经济分析会透露,今年以来,作为三水最具优势的产业,食品饮料业增长步伐有所放缓,百威、红牛、健力宝等企业税收也同比有所下滑。其中一个重要的不利因素是,外部大环境已是换了天地。在经历了十多年的快速增长期后,国内饮料业正面临市场需求疲软、行业竞争加剧、消费者习惯转变、产品结构不断调整等多重考验。
  去年12月,中国食品商务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曾表示,饮料行业已经面临全面的产能过剩。企业动向证明了这一点:2015年上半年,汇源果汁一口气出售了9家子公司;9月,在香港主板上市的康师傅控股因其利润持续下滑,被剔除出恒生指数成份股。
  将目光转回三水,有观察人士认为,水都基地尽管在国际巨头接连加码扩产的情况下,基础存量较大,抗风险能力较强,但终归难以逆转行业大势。
  以百威英博为例,在水都基地投产首年即纳税过亿后,这家一直以收购、建新厂快速扩张见长的跨国饮企,短短5年间在水都基地已连续增资扩产五次。但在近两年低迷的市场环境下,它又接连关闭了浙江舟山工厂和河南新乡亚洲啤酒厂,通过做“减法”优化布局。
  “微笑曲线”两端的艰辛破局
  三水区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三水因水而生、因水而荣,要努力把三水建设成为以创新和智造为核心动力,水特色鲜明、水魅力彰显的广佛创智之城、岭南水韵胜地。
  作为三水目前最具水特色、含金量最高的一张名片,以饮料食品为命脉的水都基地,面对增长趋缓的市场环境,肩负推动三水实现新目标定位、成长佛山经济新增长极的使命,打破发展瓶颈已成当务之急。
  “二次创业”的命题下,水都基地如何破题?从“国际范”迈向国际级,或是一个努力方向。
  在启建之初,“中国(三水)国际水都饮料食品基地”这块牌子就鲜明地显示出跳出三水乃至全国、对标国际的勃勃雄心。历经8年发展,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大潮下,水都基地必须摆脱单一规模经济、“生产工厂”的角色,转向塑造国际级影响力的战略,进一步补链强链,向“微笑曲线”两端要效益。
  何谓国际级?其考量的不仅仅是规模、产能和品牌集聚度,更要求水都基地在产业链完整度、区域品牌价值、国际影响力乃至创新能力等诸多方面狠下功夫,掌握在饮料业内的话语权。
  打造更加完整、更强壮有力的产业链,显然是水都基地的重要突破口。省社科院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认为,水都基地的良好发展态势,证明了专业园区的发展模式是对的,在实现行业集聚的基础上,继续完善整条产业链,将是水都基地未来的竞争力所在。
  从全国范围看,强化龙头企业带动效应,通过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在集聚区形成差异化分工格局,提升整体竞争优势,是多个千亿级食品饮料产业基地的共同经验。
  例如面积不到8000亩的中国宿迁食品产业园同样主打食品饮料业,聚集了洋河、双沟、百威英博、青岛啤酒、达利园等60余个行业龙头,2014年总产值超过500亿元。其产业链十分强大,聚集了30余家包装企业、10余家食品添加剂企业、200余家物流企业,且全部处在“十分钟配套圈”,基本上实现了配套不出园区。
  目前,水都基地也正在朝着产业链补链强链方向发力。水都基地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黄伟锋表示,目前水都基地已逐步从政策招商转变为配套招商、环境招商、服务招商,引入锐澳、益力多、橙宝等项目来丰富产品门类,培育引进饮料装备、金属制罐、塑料容器等与饮料产业关联度高的上下游企业。
  “对于产业集聚发展,政府大包大揽已经不合时宜。”三水区委常委、西南街道党工委书记廖流波表示,西南有意在水都基地打造一个食品饮料展销平台,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政府搭平台、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要以创新推动发展,打造三水创新驱动发展主轴”。
  关于如何擦亮“水品牌”,廖流波透露,西南将加快水都基地“南拓北进”扩容提质战略,连接白坭镇等区域,突破行政壁垒和土地瓶颈,联手探索、建设以“水产业”为核心的“水韵小镇”,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打造国际级饮料食品专业园区。
  此外,水都基地还实现了污水集中处理,推广集中供热、供气,加快建设员工生活社区,引入国际通用的行业规范、管理标准和营商规则,提升园区的综合竞争力。
  水都基地迈向国际级,企业也在行动。今年7月,《三水饮品生产工艺用水》正式通过,该“联盟标准”在国家标准、地方标准未涉及之处填补空白,以提升产品质量,抢占品质市场制高点。
  今年7月,百威英博(佛山)、可口可乐(佛山)、健力宝等14家企业率先在生产工艺用水上达成一致,执行部分指标严于国家标准10倍的“联盟标准”,以提升产品质量,抢占品质市场制高点。三水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三水将利用水都基地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打造“三水饮品”优质品牌形象,探索出以先进“联盟标准”提升传统产业集群的新路径。
  当前,三水已踏上了再出发的新征程。亟待“二次创业”的水都基地,或将通过从“国际范”向国际级的战略进阶,吹奏出三水再出发进程中最响亮的号角。
  专家观点
  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顾乃华:
  水都国际化须继续着力
  完善配套和自主创新
  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顾乃华认为,集聚国际化的企业是饮料产业园区实现国际化的重要方面,除此之外,国际化的创新服务体系、国际化的配套设施也应该包括在内。展望未来,水都基地应继续推进产业集聚发展战略,推动食品饮料产业的自主创新、品牌带动、管理现代化和产业链延伸。
  “园区整体品牌和入园企业品牌是相辅相成的。”多个国际食品饮料品牌在水都基地集聚,是其生态环境、水资源和区域品牌等优势资源综合作用的结果,离不开三水实施政策聚焦扶持,着力打造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备、社会保障有力、市场秩序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目前,对以“国际水都饮料食品基地”为名的水都基地而言,距离真正的“国际级”尚有距离。具体而言,在水都基地集聚的国际企业多是“外来户”,产业的根植性存在风险,这些外来投资易受国内宏观政策、园区优惠条件以及企业本身经营战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再者,部分企业只限于生产,没有研发和销售等总部经济环节,在本地孵化的意愿和倾向不足,加上饮料产业链条不够长,企业间缺乏配套协作和分工合作,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园区资源的优化整合,削弱了产业集聚功能。
  近年来,我国饮料消费市场持续低迷,与当前经济步入新常态、总体下行的大环境下,部分消费群体收入下降有关。在百姓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饮料产品将成为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的生活必需品,消费群体将不断发展壮大。在未来较长时间内,我国饮料行业产值增速仍有望继续超过GDP 增速,发展空间仍然比较广阔。
  饮料产业有“做大蛋糕”的空间,并不意味着所有企业都会随之同步成长,“增量竞争”仍将延续。一方面,消费者需求的多元化,为饮料新产品的开发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日益细分化的消费群体也为饮料企业开展目标营销提供机会,饮料产品生命周期的差异为成长型饮品创造了无限市场潜量。
  另一方面,“存量竞争”的剧烈程度或许远超“增量竞争”,饮料行业正逐步步入品牌洗牌期或市场结构重构期。中国饮料市场已由当年的“汽水”一张面孔,发展为由碳酸饮料、水、果汁饮料、茶饮料、功能饮料、含乳饮料等“群雄争霸”的局面。现有企业要想维持或扩大市场份额,必须注重把握好“健康、特色、高端”的发展趋势,加快调整产品结构,提高技术含量。
  有见及此,水都基地应该在继续引进国内外知名食品饮料龙头企业的同时,注重培育和孵化本土企业及品牌;借助文化 、互联网 、智造 等方式,促进饮料产业链延长以及价值链向高端环节提升,提升区域品牌形象和产业国际竞争力;加快推进水都基地北园的开发建设和招商引资,形成南北园联动发展格局; 以积聚丰富的创新资源和要素,尤其是人才作为导向,鼓励和支持大学研究机构、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创新,完善国际化的创新服务体系和配套设施。
  (文/佛山日报见习记者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