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亚湾3年投3亿扶持企业科技创新和工业技改

 
日期:2015-08-04 15:21   点击数:2289   来源:南方网   共有条评论
分享到
 

  今后三年,区级财政科技创新投入总量不少于3亿元,用于扶持企业科技创新和工业技术改造;企业、科研机构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承担国家、省、市重大科技专项,最高可获得300万元扶持资金;企业工程中心获得国家、省、市级认定,最高可获得100万元扶持资金;对于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创新型企业,区财政分别一次性给予50万元、20万元资助……近日,大亚湾区委、管委会印发《关于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多项鼓励和扶持创新发展的政策。

  大亚湾区管委会负责人表示,将推动“大亚湾制造”向“大亚湾创造”转变、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把大亚湾建设成为技术领先、资源循环利用、生态安全环保的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和高端产业聚集区、科技创新引领区。

  根据《意见》,大亚湾力争到202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50%,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45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5%,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6.5%,产业链不断优化完善;每百万人发明专利年申请量达到1300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6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的比例达19%;建设省级研发机构8个,科技创新能力再上新台阶。

  企业工程中心获上级认定最高奖百万

  大亚湾鼓励各类主体创建各类型高等级研发平台,一是鼓励企业建设国家级、省级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开放高效、专业化水平高的科技创新平台。二是扶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面向石化产业、装备制造业及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产业技术创新需求,通过自建或联合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新型研发机构。

  《意见》明确,企业建设工程中心,并获国家、省、市级工程中心认定的,将按获得相应资助金额1:1给予配套,最高100万元;经市级以上认定的新型研发机构,按获得市级资助金额50%给予一次性配套扶持,并在政府项目承担、人才引进、项目用地、投融资等方面,给予一定扶持。

  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尤其是行业龙头企业围绕支柱产业链发展,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对在重点领域承担国家、省、市重大科技专项的企业、科研机构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将按市级资助额度的50%给予配套扶持,最高300万元。对于扶持政策,中大惠州研究院院长纪红兵表示点赞。他表示,目前该研究院正联合中山大学等6家高校和惠州、广州等地的多家石化企业申报成立广东省石化产业链中下游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大亚湾区工贸局负责人表示,对进入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的企业该区将给予5万元培育资金资助,对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将一次性给予20万元资金补贴;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创新型企业,区财政分别一次性给予50万元、20 万元资助。此外,对已获批准的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给予重点支持。

  力争2020年建成孵化器面积超3万平方米

  大亚湾目前仅建成大亚湾科创园一个孵化器。在7月召开的区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上,区委副书记、区管委会主任黄伟才表示,将加快“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科技创业孵化链条构建。《意见》提出推动现有大亚湾科创园的建设,力争2016年前获省级孵化器认定,2018年前获国家级孵化器认定,建设成集科技研发、项目孵化、总部经济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加快孵化器建设,探索“校地共建”“企业联合共建”等多元化建设模式,力争到2020年孵化器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对于被认定为国家级、省级(国家级培育单位)和市级科技企业的孵化器,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扶持资金100 万元、60万元和50万元。

  大亚湾区工贸局有关负责人还表示,该区将整合优化大亚湾科创园现有的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省创业带动就业孵化基地、创业沙龙等平台,为创业者与投资人、专业管理机构提供交流和合作平台,打造工作、网络、社交、资源共享的“众创空间”,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激发大众创新创业热情。

  力争2017年创投基金规模达1亿元

  《意见》提出,大亚湾将加大区级财政科技创新投入力度,2015—2017年投入不少于3亿元。通过省、市、区三级联动的财政奖补机制激励,引导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此外,将设立大亚湾区创业投资基金,发挥财政科技创新投入的杠杆作用,扶持风投行业发展壮大。力争全区创业投资基金实收资本规模总额到2017年达1亿元人民币以上,到2020年达2亿元人民币以上,并优先选择本地企业作为投资目标。

  大亚湾坚持人才强区战略。该区组织部门负责人介绍,将以重点产业为导向,实施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与培育工程。力争到2017年引进10个左右引领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团队、30名左右高水平科技领军人才、200名以上掌握关键性技术的企业创新高层次人才;力争引进培养1万名以上高技能人才、3名以上国家“千人计划”人选、50名左右名师、100名左右名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