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路通信程伟和12年来坚持优化工艺向工业4.0靠拢迈进2017年,盛路通信室分产品线总监程伟和的书桌上,多了两本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简明设计手册》和《电气自动化设计手册》。今年,他的目标是组建起盛路通信的自动化研发小组。
程伟和(左边站立者)在车间指导工作人员操作机床。/受访者供图。
天线设备的生产过程,可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生产过程的精细化要求非常高。因此,这个行业至今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入盛路通信12年来,程伟和从工艺工程师做起,不断优化生产工艺,推进天线生产过程智能化。盛路通信迈向工业4.0的路上,每一步都可以看到程伟和的身影。 中专学历的他靠自学 摸索出工艺升级方案
2004年,程伟和从湖南老家的一家空调企业离职,南下佛山,成为盛路的工艺工程师。
“磨刀不误砍柴工”是程伟和的信条。在他看来,要做好事情必须先掌握好工具。为此,仅有中专学历的程伟和毕业后自学平面设计、3D建模等软件,并尝试通过计算机实现自己的创意。
进入盛路通信的第二年,程伟和的创意就收获了肯定。“当时天线支架的钢材需要手工切割,不仅效率低,而且容易发生意外。我就想,能不能通过模具利用冲床自动加工。”程伟和这个想法,不仅为公司优化了生产工艺,更为他赢得在盛路通信的第一笔创新奖金。
2007年,3G技术兴起。天线关键元器件振子是盛路需求量最大的元器件之一,每天消耗近2万个。然而,配套商每天仅能供应8000个,且每个价格为8毛。实际上,生产振子的原材料价格仅为1毛5。对盛路通信而言,这是一笔巨大的成本。
经过建模实验之后,程伟和提出组建盛路通信自己的振子生产线计划。为了支持程伟和的创意,盛路通信为他提供了一笔试错基金,经过4个月实践,盛路的振子生产线建成,振子日产量达3万个,单个成本仅为2毛钱。“当时公司奖励我2000元,我还专门打电话告诉了我老婆。”程伟和回忆道。
此后,2014年,由程伟和自主改进和研发的裁线设备正式投入使用。这台设备成本价仅需2万元一台,一个小时可以裁1000条,价格相当于进口设备的1/40,效率却增长5倍多。2016年,程伟和带领团队攻克铜铝焊接技术难关,使盛路的铜铝焊接工艺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在盛路工作12年,程伟和已经记不清自己提出了多少个工艺优化方案。尽管学历水平不高,但对他而言,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是一种乐趣:“有些人觉得我这个年纪学新的东西很困难,我却觉得很快乐,因为自己有所向往。”程伟和说。 带领团队打磨技术 不断简化复杂流程
随着盛路通信工业4.0战略的推进,程伟和也为自己定下了新的目标:2017年要引进焊接机器人和机械手臂,将原本160人的生产线缩减为120人,进一步提高公司的智能生产水平。
对生产线进行改造无疑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从钳工到电气工程师,再到自动化专家,一路走来的程伟和对此信心满满:各大运营商的招标标准不统一,产品更迭也很快,通信设备制造商也得跟上步伐。
在程伟和的规划中,未来盛路通信的生产工艺将从复杂向简单发展,随着智能化水平的提升以及员工素质的提高,生产线的工位数量将逐步优化,生产效益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也将更加稳定。
目前,无论是室外天线还是室内天线技术,盛路通信已经是国内龙头。面对即将到来的5G时代,程伟和也提出了自己的计划:“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公司要争取参与5G天线的研发,参与制定5G技术行业标准,就要推进技术改进,提升生产效能。”
盛路通信董事长杨华认为,工匠精神就是要全身心投入,兢兢业业,在日积月累的工作中体现工匠精神。在他看来,程伟和身上就具备了这样一种精神。
多年的工作经历已经让程伟和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晚上睡觉之前总要拿手指比比划划,思考工艺优化的方案,自动裁线设备的改进便是他在回家上楼梯的时候灵机一动想出来的。 对两个跟了自己多年的徒弟,程伟和也时常以身作则地勉励:“年轻人不要怕难,想到就要去做。如果不能一下子全部改造完,那就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优化,再想办法组合起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