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吴清平表示:争取建设大湾区 微生物科创中心

 
日期:2019-11-21 12:14   点击数:2382   来源:南方网    共有条评论
分享到
 

  南方网讯 日前,世界长寿乡生物与大健康高峰论坛在梅州蕉岭举行,10余位来自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的院士、90多位来自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

  “微生物技术正渗透到医药、农业、能源、精细化工、环境保护等几乎所有的工农业领域,这是我国在国际生物技术领域少有的可供抢占的新高地。”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吴清平在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指出,推进微生物研究和产业化运用时不我待,希望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微生物安全与健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并争取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

  广东正在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在吴清平看来,北部生态发展区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发展绿色生态有机产业是重点之重。而蕉岭作为“世界长寿乡”,培育大健康产业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

  微生物研究和产业化时不我待

  南方日报: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您多次建议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微生物学科布局。为何会有这样的考虑?

  吴清平:微生物研究是我国在国际生物技术领域少有的可供抢占的新高地。发展微生物新兴产业,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都具有积极作用。

  当前,推进微生物研究和产业化运用时不我待。近些年,全球各主要发达国家对微生物领域都给予高度关注。中国在微生物组领域的研究起步并不晚。经过多年积累,我国微生物的研究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在全球微生物组研究和应用的竞争中,我国要实现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推进微生物系统性重大创新研究是关键一招。为此,这些年我一直呼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微生物安全与健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具体而言,它有两个内涵:

  一是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微生物安全与健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该中心的菌种保藏量将在国际上具有重要的位置。这样我们可以进行组学研究,同时建设相应的大科学数据库,建成以超算平台为基础的生物信息学研究中心。

  二是合成新的结构化合物,以及发展微生物制造,这将催生出功能食品、生物医药、生物能源、医疗器械、生命科学仪器等多个方面的应用。譬如,开发新型微生物制剂,替代传统的抗生素,这将有机会打造出千亿级产业集群。

  在中国南方,特别是广东,地处热带亚热带,是微生物的天然宝库。在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微生物高水平科技平台,对于促进各类功能性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的开发与产业化应用,推动高效利用微生物意义重大,也有利于防控微生物的危害,实现趋利避害。

  南方日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微生物安全与健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目前进展如何?

  吴清平:这个项目得到了广东省政府、中国科学院、国家发改委等多方的支持,我们正分期推进。这里面有不少探索性工作,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久久为功。

  第一期是培育期。现在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广东省科学院利用建设高水平研究机构的经费,给予了前期的有力支持。第二期是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项目可能落户广州南沙,我们希望能在年底前完成论证工作,并争取于明年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

  蕉岭可成为湾区科技成果转化地

  南方日报:您曾经多次到蕉岭考察调研,如何看待这里的大健康产业发展?

  吴清平:我认为,发展大健康产业,可以将高端研发创新基地设在粤港澳大湾区,而绿色有机产业的发展,特别是科技成果转化可以落地在北部生态发展区。蕉岭有基础、有条件成为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首先,“世界长寿乡”是蕉岭一个响亮的品牌。这里生态好,人文环境也好,发展大健康产业有牢固的基础。其次,这里有丰富的样本资源。在调研中,我们重点针对长寿老人和百岁老人家庭,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首次从微生物角度探索长寿密钥,发现了“蕉岭-世界长寿乡”长寿老人肠道菌群具有独特的菌群特征。目前我们已经初步建成2万株以上的益生微生物资源库,未来计划建成10万株以上,为后期揭秘长寿因子奠定基础。

  此外,梅州市和蕉岭县高度重视大健康产业,这些年做了大量工作,包括打造广东(梅州)大健康高科技产业园,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上面几个要素聚在一起,蕉岭发展功能微生物产业,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

  我们在蕉岭做的工作,以功能微生物技术开发利用为主,具体体现为有机农业、功能性保健食品、生物医药和康养等四个方向。比如,在发展养殖业过程中,通过微生物制剂去改善有益菌群,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可以做到无抗养殖,打造高端农业品牌。

  南方日报:此次世界长寿乡生物与大健康高峰论坛汇聚了一批专家学者,将为蕉岭发展大健康产业带来什么影响?

  吴清平:这次有10多位院士与会,还有来自全国几十家科研院所的杰出人才,以及多家大健康产业龙头企业的负责人。一批单位还与蕉岭签署了大健康项目的合作协议。通过这个平台,蕉岭可以建立长效机制,与这些优质的人才、技术、资本等进行对接合作,从而更好地发展大健康产业。今后,我也将密切关注科研成果转化基地的建设,希望更多院士专家的研究成果在蕉岭先行先试。

  同时,我希望全社会为科技成果转化营造宽松的氛围,提供稳定的支持。只有建立起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大胆探索,挑战未知,才能有更多原创性成果。从事科研32年,我觉得我国整体科研环境不断改善,现在正是历史上最好的时候。